〈重創的一年〉週記三:生活貌似出現了曙光

這一週發生了很多事情,尤其在收入方面,我貌似看見了曙光。以下總結我這一週經歷過的事情: (more…)

【聽播有感】EP1. 如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主講人:Graham Weaver

最近想分享自己聽國外演講、podcast 時獲得的啟發,因此開啟了這個叫做【聽播有感】系列專題來分享這些心得。第一集要來分享的講座是 How to Live your Life at Full Power,我將其翻譯為「如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主講人是史丹佛大學講師兼知名投資者的 Graham Weaver。 (more…)

〈重創的一年〉週記二:經營職涯,就像經營一棟三層商業大樓

轉眼又過去了一週,又要來寫〈重創的一年〉週記了,來更新一下這週我做過的事情以及收穫的體悟。(上一篇週記在這裡喔!) (more…)

如何擺脫手機成癮症?8個有用的方法

你是否有聽過一個滿有爭議的結論:世界上擁有手機的人比擁有牙刷的人還多。第一次聽到這個資訊時,我是抱著一些疑惑的,但仔細想想,現代人真的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用手機。如果說有人擁有手機而沒有牙刷的,好像也不是一件太奇怪的事。 但也正因為擁有手機已經不足為奇,很多人就因此染上手機成癮症,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品質。比如人際關係變得疏遠,注意力變得不集中,內心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等。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驗。之前有一段時間我迷上用手機看小說和漫畫,導致我在工作時總是容易分心。是直到後來工作因此出錯,我才正視自己手機成癮的問題。為了擺脫手機成癮症,我就讀了不少相關書籍。所以今天這支影片,我就想跟你分享8個我實踐過有用的方法,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戒掉手機成癮症。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份心得,歡迎喜歡看影片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FsDnuXU9jck[/embed] 方法1:使用阻擋式 APP 幫助自己 仔細觀察,我們之所以會沉迷玩手機,是因為玩手機的過程非常簡單。有時從解鎖手機到打開某個應用程序都無需用到兩秒種。所以,我們要用一些阻擋式的 APP 來給自己製造麻煩,讓自己不容易打開慣用的應用程序。 比如有個阻擋式 APP 就叫做 one sec,蘋果和安卓手機都能下載。它的運作原理是為你沉迷的應用程序上一道鎖,每次當你習慣性打開這些應用程序時,手機螢幕就會跳出一個呼吸條,要你深呼吸一到兩秒並思考自己是要打開 APP,還是把注意力拿去做更有益的事情。 方法2:把手機螢幕調成黑白模式 剛才提到,我曾沉迷在手機漫畫裡,當時我應對的方式就是把手機螢幕調成黑白模式。這樣一來,漫畫就會變得沒有色彩,我自然就會少了看漫畫的興致。 雖然這個方法未必對習慣看無色彩漫畫的人有用,但它也可以是一個幫助我們對抗虛擬世界中的色彩誘惑的方式。比如沉迷刷短影片的人,就能運用這個方法來降低短影片的吸引人,讓自己不再沉迷下去。 方法3:手機收納盒 「碰不到手機,我們就不會去玩手機。」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而這個道理也催生出了一種叫做「手機收納盒」的產品。 簡單說,當你把手機放進這個收納盒後,你就無法再把手機拿出來。只有到了你預設的自動解鎖時間,盒子才會打開,你才能夠取回手機。這個方法很好用,因為它不用消耗我們太多的意志力,就能讓我們避免沉迷在手機世界裡。唯一的挑戰是,你是否願意把手機放進手機收納盒裡。 方法4:創建無手機的區域和時間 有件事我可能不會猜錯,現今10個人裡面應該有9個人在入睡前會玩手機,剩下的那個人頂多是因為手機沒電才沒辦法滑。要解決這種成癮現象,方法就是規定屬於自己的無手機區域和時間。 比如你可以規定臥室、用餐桌,以及書房為無手機區域,讓自己工作時能夠專注,吃飯時能夠跟家人聯絡感情。再來你可以規定,睡覺時間、中午之前,或是陪孩子的時間不能滑手機。透過設立規矩,你就不會下意識地就去摸手機。 💡延伸閱讀:《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閱讀心得:從海豹部隊身上,學習4個快速成長的秘訣 方法5:找到替代活動…

〈重創的一年〉週記一:新的開始

最近我的生活出現了一個重大動蕩:前幾天我失業了。失業狀態的出現,趕在我出社會工作剛滿5年的時間。可以說,我目前的人生正處於一個「重創」的狀態:沒有收入,感到大量負面情緒,對人生感到迷茫。 (more…)

《改造焦慮大腦》閱讀心得:總是感到焦慮怎麼辦?3個支配焦慮的方法

近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情緒未必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學會支配焦慮,就能將焦慮化為促進人生成長的助力。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經歷過焦慮的人都知道,當壞事發生時,我們更常會擔心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自己的心力更是會被負面念頭完全侵蝕。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支配焦慮?《改造焦慮大腦》這本書就給出了解答。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VM0vkRgvZAY[/embed] 兩個有關焦慮的疑惑 此書作者是溫蒂.鈴木(Dr. Wendy Suzuki),她是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教授,擅長研究「身體活動如何改變和改善大腦」的領域。書中她結合了自己的研究,跟讀者分享有效控制焦慮的策略。 在閱讀此書前,我寫下了兩個想透過這本書解答的疑惑: 一、為什麼有些人雖然感到焦慮,但人生卻因此越變越好,有些人的人生卻會因為焦慮而越變越糟糕? 二、高度焦慮的人能否改造焦慮大腦,擁有支配焦慮的能力? 抱著這兩個問題讀書,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答案。 搞懂焦慮類型,不再輕易被焦慮支配 首先是第一個疑惑的解答。 作者提到,焦慮情緒有好壞之分。好焦慮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警惕性以及做事動力;壞焦慮則會讓人注意力渙散,做事時容易疏忽大意和失去動力。當人擁有好焦慮時,說明人是在支配焦慮;當人擁有壞焦慮時,說明人是在被焦慮給支配。 這正是為何同樣是感到焦慮,有些人能夠運用焦慮讓人生變好,有些人則會被焦慮破壞人生,因為兩者保持的焦慮類型並不同。 在書中,作者就提供了一張圖,說明焦慮與表現之間的關係。 圖源:取自《改造焦慮大腦》 從上圖可見,一定程度的焦慮能激發人拿出更好的表現,但當焦慮程度越過某個臨界點後,人的表現就會持續下滑。這是焦慮類型從好到壞轉變的結果。 若是想讓自己的焦慮程度控制在好焦慮那邊,我們就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策略幫助自己。只是,學會控制焦慮的策略是否有用?高度焦慮的人真的能支配焦慮嗎?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疑惑。 把焦慮當成改變的催化劑,是一個主動的選擇,焦慮原本是個問題,但你把它重新塑造成學習的機會。——《改造焦慮大腦》 高度焦慮的人,有能力支配焦慮 直接來說結論,高度焦慮的人有辦法支配焦慮。我們的大腦都具備神經可塑性,讓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有用的策略,去改善大腦控制情緒的腦組織。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戴蒙(Marian Diamond)主持過一場實驗,說明大腦具備可塑性。在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一群成年老鼠並把牠們放在一個被稱為「豐富的環境」裡。這個環境中的空間很大,有很多老鼠夥伴和玩具。 一段時間後,他們把這些老鼠跟幾隻只住在空間很小的環境、很少夥伴、沒有玩具的老鼠進行大腦對比,結果發現,那些住在豐富環境的老鼠,大腦尺寸都比較大。 這項實驗證明,哺乳動物的大腦具備可塑性。儘管鼠腦跟人腦之間不能直接類比,但也有其他研究發現,人的行為確實可以改造大腦結構。 以一項知名研究來說,同樣是從事乘客運送工作,但倫敦計程車司機腦中海馬迴的體積,要比倫敦公車司機的海馬迴來得大。科普一下,海馬迴這個腦組織掌控著我們的記憶和空間定位的能力。…

《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閱讀心得:從海豹部隊身上,學習4個快速成長的秘訣

聽到美國海豹部隊這個名字時,我相信不少人會聯想到那些艱苦的訓練,尤其是特別知名的「地獄週」訓練。 在這一週裡面,所有的受訓學員每天都睡不到四個小時,其餘時間都是在經歷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和生存訓練。在這種高壓的氛圍中,很多人都無法第一次就通過考驗。就連擁有「地表最強男人」之稱的大衛.戈金斯(David Goggins)也是經歷過三次地獄週後才通過考驗。 不過,能夠順利完成考驗的學員都能獲得很大的蛻變,他們的心智會變得堅韌,也會擁有非凡的心理素質,往後更可能獲得大成就。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就是這麼一位人物。 他在海豹部隊裡服役了37年,因為服役時間長,所以就有了「牛蛙」(Bullfrog)這個稱號。他曾經指揮過不少任務,包括沙漠風暴、沙漠盾牌行動,或是知名的海神之矛行動。 在經歷過這些大大小小的考驗後,他從中學到了18則海豹格言,這些格言都傳達了海豹精神,讓人能夠戰勝逆境,持續的成長下去。而這些格言不只對軍人有用,也對身為一般人的我們有用,因此他就把這些格言寫進了一本書叫做《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這本書也是今天我想來跟你分享的好物。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W2XMjsAj3y4[/embed] 從海豹部隊身上,學習快速成長的秘訣 其實中文書名本身就是18則格言之一,它並不是原文書名的翻譯。原文書名叫做 The Wisdom of the Bullfrog,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牛蛙的智慧」,而這隻牛蛙就是作者本人。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非常好讀的,因為內容多是以故事形式來開展,分享的就是作者在海豹部隊中經歷過的事情,以及他從每一件事情中學到的智慧。 此外這本書也不是很厚,內容簡短好讀又有啟發性。類似的書我也讀過不少,比如《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極簡商業課》等,這些書都是方便攜帶,讓我們能夠利用空檔時間去閱讀和學習。 而在《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這本書裡,我就從作者身上學到了4個可以加速我們成長的海豹精神。如果你也想激發自己的潛能,在人生中更快的成長起來,那麼這4則海豹精神會是至關重要。 至於這4則海豹精神是什麼,底下我將逐一分享。 4條海豹精神,掌握就能快速成長 海豹精神1:唯一輕鬆的一天,是昨天 首先是書名的這句格言。 作者提到,有一次他參加海豹部隊的聚會,這場聚會有點特別,參與者都得進行一個小時的體操,然後接著長跑。然而,作者其實並不適合參加這場聚會,因為就在前一年,他的身體因為跳傘事故而受傷,直到這場聚會舉辦時也還沒痊癒。 但作者還是選擇迎難而上,不過在長跑期間,有一位年輕的上尉就問作者:「長管,您為什麼還要出來做操呢?您已經不再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了。」 為什麼這位年輕的上尉會這麼說?其實是因為當時的作者已經擔任海豹部隊的上校,也完成了很多重大的訓練和里程碑,所以對這位年輕的上尉來說,作者其實已經不需要再辛苦參加這場聚會來證明自己。但作者很想告訴對方,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為對於軍人來說,從來沒有輕鬆的一天,有的話也是昨天而已。 作者的這種態度,就是第一種我們要學習的海豹精神,也就是要堅定地告訴自己,如果想要快速成長,其實每一天都不會是輕鬆的。因為每一天我們都得做著比昨天更難的事,每一天我們都會要求自己用更高的標準去完成事情。只有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持續運作,人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

《潛質》閱讀心得:開發4種潛質,才能在壓力下拿出最佳表現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在壓力下表現得更好,有些人卻會表現失常? 例如,有些人即便演講前會感到緊張,但上台後卻能淡定地完成演講;有些人卻是扛不住對演講的恐懼,上台後會舉足無措,無法好好地演講。 我相信多數人——包括我——都屬於第二種人,亦即無法再壓力下好好表現的人。也許你會跟我一樣認為,是自己準備得不充足,所以才無法在壓力下拿出最佳表現,但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個東西。而這個東西的名字、也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書的書名——潛質。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ppMOMC2iMV4[/embed] 潛質如何影響你在壓力下的表現? 《潛質》這本書的作者是里奇.第凡尼(Rich Diviney),他是退役的海豹部隊指揮官,擅長指導軍人或一般人在壓力下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現。在這本書中,作者要談論的主題就書名所說的「潛質」(attributes)。 值得一提,原文書名 attributes 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並不是「潛質」的意思,而是「屬性」。雖然兩者看似不同,但如果深入去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屬性」和「潛質」是有所關聯的兩件事。 依照作者的說法,潛質是一種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它是需要靠後天開發和鍛煉才能凸顯出來的。這一點在我看來,就像是電子遊戲中的角色屬性。 你想像一下,在玩電子遊戲時,角色通常都會有天生的基礎屬性,好比力量、智力、體力和精神等。通常,每個人一開始創建角色後,這些屬性的數值都是一樣的,只是玩家後來可以透過做任務、打怪升級來獲取屬性點,然後自行為想要的屬性加點。漸漸地,自己的角色才有別於其他玩家控制的角色。 透過添加不同的屬性點,角色的表現就會有所改變。比如加力量屬性和體力屬性的角色,就適合成為騎士這類坦克職業,因為力量可以提升角色的物理防御力,體力則是能提高角色的血量,而這些屬性的加成都能讓角色在遊戲中扛起更多的傷害。 同樣的道理也能用在人身上。我們生來其實就有基礎屬性,這些屬性就是有待開發的潛質。我們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和鍛煉,來為自己想要的屬性加點。當你的潛質開發到一定程度後,你在做某些事情時就會比較擅長。 比如說,「勇氣」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潛質之一。透過去面對和適應困難,你的勇氣潛質就會逐漸開發,讓你下次在做害怕的事情時,能夠去直面而不是逃避。好比你會更有勇氣去演講,更有勇氣向喜歡的人告白,或是有勇氣去跟上司提加薪。 而書中作者就提出了25種潛質,是我們可以因應自己的需求,去鍛煉和開發的屬性。關於這部分,就需要你親自閱讀這本書來了解。 但如果是回到今天的主題,也就是如何在壓力下擁有更好的表現,我認為作者提到的這四個潛質就是現在我們立刻要去培養的,它們分別是:勇氣、毅力、適應力以及復原力。 💡延伸閱讀:《終局思維》閱讀心得:想要進步,就不要做低標準的聰明人! 培養4種潛質,在壓力下表現更好 潛質1:勇氣 首先是勇氣,這會是影響我們能否在壓力下表現得更好的關鍵。因為沒有勇氣,你就很難克服恐懼,讓自己保持平常心去應對事情。 但勇氣不是說有就有的,而且人在面對恐懼時通常都傾向逃避而不是去戰勝。好比看到蟑螂,我們下意識就會逃得遠遠的;上台演講時就會鬧肚子,想上廁所;小孩考試成績不好,就會把考卷收起來而不是給爸媽看。 更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恐懼是幻化出來的,人也會下意識地逃避。比如心理學家安德魯.休伯曼(Andrew Huberman)就主持過一場實驗,研究團隊邀請一群受試者待在一個空房間裡,然後利用虛擬實境眼鏡,讓受試者進入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恐懼的情境。 比如,他們會走在兩棟大樓之間的一條橫樑上,跟大白鯊一起潛水,或被大蜘蛛攻擊。實驗結果顯示,這些幻化出來的恐懼,都會讓人感到焦慮以及很想逃。 從這個實驗就能看出,當人感到壓力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逃離,而這種行為就會讓人很難有好的表現。所以,我們都要去開發「勇氣」這個潛質,讓自己在壓力下從習慣逃避,轉變成習慣挑戰。 但我們要怎麼練習勇氣?作者提到的方法,就是在壓力下要提醒自己,勇氣是一種選擇。不過這聽起來有點抽象,我就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

《終局思維》閱讀心得:想要進步,就不要做低標準的聰明人!

你有聽說過什麼是低標準的聰明人嗎?這是我在最近讀完的書《終局思維》中看到的。 這個詞是指,有些人會為了更快完成工作而耍一些小聰明,像是隨便弄出一份草稿給別人,等著別人幫助自己修正。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喜歡糾正別人。因為人在看到別人出錯時,總是會忍不住修正對方,告訴對方怎麼做才對。 也正是利用這種人類天性,低標準的聰明人只需用很少的力氣就能得到成果。 但撫心自問,這種人真的聰明嗎?在我看來一點都不見得,因為這些人根本沒有從每一次的任務中學到東西,也沒有從中獲得進步。 當然,在這裡我不是要批評這些人,而是想要跟你一起反思,我們在工作上有時候之所以沒有進步,是否也是因為不小心成為了低標準的聰明人?因為我發現,只有學會檢視自己是不是這種人,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獲得進步。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9HJEHR12hu4[/embed] 清晰思考,不做低標準的聰明人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書是《終局思維》,作者是夏恩.派瑞許(Shane Parrish),他是一位創業家,國外知名的部落客和播客。在這本書裡,作者主要就是跟我們分享一個叫做「清晰思考」(Clear Thinking)的觀點,也就是原文書名 Clear Thinking 的意思。 值得一提,清晰思考的應用層面非常廣,比如可以用來分析自己的工作弱點、工作方式、問題解決,或是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自己的人生目的等。而這本書的中文書名之所以叫做《終局思維》,就是因為清晰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清楚知道想要獲得什麼樣的人生終局。 但讀這本書時,其中一個啟發我的地方就是我們要清晰思考自己的工作態度,不要成為了作者所說的低標準的聰明人。 不過作者也提到,要成為高標準的人並不容易,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容易會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而限制了自己的成長進度。這兩個因素分別是慣性預設值,以及社會預設值。 💡延伸閱讀:《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閱讀心得:別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慣性預設值 所謂的慣性預設值,意思是人在做特定事情時,都會有一個慣用的標準。這個標準通常是在人熟悉做某件事情後所訂下的。比如說在製作公司簡報時,有的人就會把簡報設計得夠好就好,而不是去想方法提升,因為提升簡報品質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而由於人天生就喜歡做事省力,所以做事時通常不會把標準訂得太高。 更何況,要人打破慣性預設值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就算人明知道某種慣性是不好的,但人還是會很喜歡走省力的路。 比如在1910年時,美國頂尖工業毒物學專家愛麗絲.漢彌爾頓(Alice Hamilton)就提出了決定性的證據,說明汽車工廠若不控制工廠內的鉛,工人就很容易會受到感染。 但儘管證據確鑿,但通用汽車還是不肯改變,反而繼續生產使用含鉛汽油的車輛。此外,就算到了1980年代美國終於禁用含鉛燃料,而且也有其他無毒的燃料可以選擇,但鉛依舊還是被一些工廠所採用。 簡單說,正是因為慣性預設值,當人訂下了某個標準後,以後在做相似事情時就會沿用同樣的標準;而這,就會讓人慢慢變成低標準的聰明人,能力也會越來越退步。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社會預設值 再來看社會預設值,這個概念其實更好懂,指的是人的成長進度會受到從眾力量的影響。…

注意人生微弱訊號,防止陷入嚴重的人生困境!

在1950年的一場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上,現場發生了一件令人驚恐的事。 當時的傳奇車手胡安.曼紐爾.方吉歐(Juan Manuel Fangio)正領先了不少對手,但也因為這樣,他沒有看到後面有九台車嚴重相撞,造成了車道封閉。 不久後,他的車即將來到事發賽道,但因為視線死角的關係,他沒有看到前面有嚴重的車禍。當下,很多人都替方吉歐感到擔心,害怕他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但突然間,方吉歐在距離車禍現場比較遠的地方就開始煞車,還本能地舉起手發出警告訊號,提醒後面的車手前面發生嚴重的狀況。 不過奇怪的是,方吉歐是看不見車禍狀況的,那麼他是如何知道前面有危險的呢?原來,方吉歐本身就很善於觀察微弱訊號,當時他雖然看不見車禍現場,但他注意到觀眾席上的人們騷動不安。當下他就因為捕抓到這個微弱訊號,所以才能立即做出判斷,幫助自己和其他車手躲過一劫。 這則故事乍看之下只會讓人佩服方吉歐的反應能力,但其實它也給我們一個可以幫助自己過好人生的提示:我們都要學會觀察人生中的微弱訊號,才能避免嚴重的人生困境。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份心得,歡迎喜歡看影片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HpRuLJCFVv8[/embed] 忽略人生微弱訊號,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源頭 上述的故事,是我在讀《複雜問題簡單解決》這本書時看到的,不過今天不是要來分享這本書,而是跟你分享一個我從故事中學到的重要啟發:注意人生中的微弱訊號。 什麼是微弱訊號?顧明思議就是一種很容易被忽略,但可能透露出有嚴重事情即將發生的訊號。比如說,身體就會散發出微弱訊號,要你去注意身體健康。就像《零阻力改變》中有研究提到,多數美國人之所以會比預期壽命早死,不是因為醫療條件不佳,也不是社會環境困苦,而是這些人累積了很多生活上的壞習慣,比如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或缺乏睡眠。 當人擁有這些壞習慣時,身體就會發出訊號,要人趕快去照顧自己。只是因為當事人沒給予關注,所以自己的壽命才會因此減少。 工作上也一樣,上司有時候會點評員工的工作表現,或是點出員工在工作上的陋習,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微弱訊號。如果員工不去注意和改正,那麼就會一次次地犯同樣的錯誤,讓上司對自己感到失望。 然而,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忽略微弱訊號,而不是像前面提到的方吉歐一樣,能夠快速做出判斷,改變自己呢?說起來,這可能跟人不善於評估成本的天性有關。 以我來說,我曾經就因為智齒長出來而感到牙痛,但當時就是不肯去拔牙。一來是因為我害怕拔牙的痛苦,二來是因為每天牙痛的發作時間不是很長,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 但就因為忽略了每天牙痛的訊號,我那幾年幾乎每天都在忍受痛苦。是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忍受不了,所以才鼓起勇氣去拔掉那個智齒,現在才不用再忍受牙痛。 經過這件事情後,我才意外發現,其實忍受拔牙的一次性痛苦,是少於那幾年牙痛集合起來的痛苦的,只是因為人本身不善於對比這兩種成本,所以才會默默忍受持續而且又很小的成本,卻不是去採取行動,付出一次大成本來解決問題。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一直忍耐這些小小的痛苦,最終這些痛苦就會累積起來,讓你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延伸閱讀:學會發送「高成本訊號」,讓別人看見你的價值! 訊號不該被忽略,否則你會過上不想要的生活 不過在我看來,忽略微弱訊號更嚴重的問題,不只是後面會讓你掉入更大的困境,也是在過程中會改變你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行為,讓事情最終演變成嚴重的後果。 在《覺醒的你》這本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書中提到有一位女生不小心讓一根刺扎進了手臂裡,就算只是輕輕碰一下這根刺,她也會感到非常得痛。 為了避免刺再傳來疼痛的訊號,她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避開拔刺過程的疼痛。比如說,她再也不上床睡覺,避免自己翻身時碰到那根刺,甚至還設計了一個特殊的睡覺裝置,好讓她在睡覺時刺不會被碰到。 此外,她很愛運動,但又怕活動時會碰到刺,於是她就設計了一個護墊,把手臂包起來。雖然這個護墊即不舒服、又會影響她的表現,但至少她覺得自己還可以運動。 就是從忽略這根刺傳來的疼痛訊號開始,這位女生的生活模式就大大的改變,最終為了忍耐這根刺,她就不再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從這個故事過渡到生活例子,人也會因為忽略微弱訊號而過上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好比上司已經一再點出你的工作陋習,但如果你不去改,甚至還為此找藉口,比如怪罪同事、怪罪上司沒有眼光,或怪罪公司的制度,這種逃避的行為最終就會阻礙你的職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