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閱讀心得:3個改變你財富觀念的關鍵心法,讓你不再為錢煩惱

最近讀了《致富心態》這本書,關於金錢和理財方面,這本書可說是帶給我不少啟發。 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將書中內容巧妙地劃分為「致富」以及「守財」兩部分,目的就是讓我們個別學會這兩方面的真理。 今天,我就自己讀完這本書後,整理了以下三個重點跟你分享。 重點一:要了解致富的最終目的 你有想過自己致富的目的是什麼嗎? 多數人應該沒想過,所以才會不斷地追逐金錢,認為擁有越多錢越好。 而這樣的想法會讓人陷入永無止境的比較和欲望之中,令自己如同參加一場永遠無法勝利的競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富有。 更甚者,甚至會做出冒險的財務決策,不惜犧牲聲譽、自由等更重要的事物。 書中就說到有關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前執行長 Rajat Gupta 的故事。 Gupta 出身貧寒,但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在40歲時,他成為全球頂尖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執行長,也是多家知名企業的董事——包括高盛這家控股公司。 在2008年,Gupta 的身價據估計已達一億美元,對多數人來說,這是一筆天文數字的財富。 但 Gupta 卻不知足,他想要成為更有錢的人。 而為了滿足欲望,他利用職務之便,進行內線交易。 在2008年時,當高盛面臨金融危機的威脅時,股神華倫.巴菲特計畫向該公司投資50億美元,作為救助性投資。 身為高盛高層的 Gupta 收到消息後,立馬就買入了高盛17.5萬股高盛股票。事後獲利高達100萬美元! 這件事情後來東窗事發,Gupta 也因內線交易罪鋃鐺入獄。 《致富心態》針對這個故事說到:貪婪和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但如果沒有「夠了」的概念,人仍然會為了追求更多金錢而冒險。 那身為一般人的我們,致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失控的焦慮世代》閱讀心得:滑世代的迷惘與解方

你是否覺得現在的孩子們,好像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你是否也曾對著手機螢幕發呆,覺得自己好像被困在虛擬世界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一定要看看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這本《失控的焦慮世代》。 這本書不只點出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根源,更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我們擺脫焦慮的泥淖,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問題浮現:Z世代的焦慮浪潮 海德特在書中一開始就拋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從2010年代初開始,全球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比例同步走高,尤其以女孩的增幅最為顯著。 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場全球性的心理健康危機。 作者引用美國政府的調查數據,指出從2012年左右開始,青少年重度憂鬱症的發病率突然大幅上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青少年自殘的比例也幾乎翻了三倍。 這些數據赤裸裸地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我們的下一代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作者並非危言聳聽,他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專家,長期研究道德、情緒和文化,並累積了許多工具和視角來研究兒童發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 海德特在書中也分享了許多家長的心聲,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知怎麼被網路世界捲走,而他們正努力想把孩子拉回來。 這些故事和數據,都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如此焦慮? 「童年大重塑」: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雙重衝擊 海德特認為,這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罪魁禍首,是2010年至2015年間發生的「童年大重塑」(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這個重塑指的是,在短短幾年內,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徹底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他們把大部分的社交生活轉移到虛擬世界,沉溺於社群媒體、線上遊戲和影音串流。 作者指出,出生於1990年代末的青少年,是人類史上第一代在虛擬世界度過青春期的人。 他們就像被送到火星上成長,這個實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 海德特認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青少年與朋友面對面交流、肩並肩冒險的頻率愈來愈少。 這種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了原本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剝奪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玩耍、協調同步、以周遭人為榜樣進行社會學習的機會。 被剝奪的童年:三大動機的缺失 作者進一步解釋,演化賦予人類加長的童年,並植入三大動機,讓學習變得容易又方便:自由自在玩耍、調整節奏與他人同步活動、進行社會學習。 然而,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卻讓孩子們無法充分受益於這三大動機的正面影響。 缺失的動機1:自由自在玩耍…

《AI賦能新學力》心得:AI 時代下的職場生存之道

在 AI 快速崛起的時代下,幾乎每個人的工作都受到影響。 不少職場人士即感到興奮又焦慮。 興奮是因為思考:我們可以如何把 AI 融入工作中,在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more…)

《大人學做事做人》閱讀心得:為什麼公司裡總有人找你麻煩?3個思考角度找到答案

每個人在公司裡多多少少都有不喜歡的人。即便你已經安守本分,但自己總是會被這些人找麻煩。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找你麻煩,而是你不知道的原因所使然? 關於這個問題,《大人學做事做人》中就有詳細探討。其中,作者就提出了3個思考角度,可以幫助我們去挖掘公司裡別人總是找自己麻煩的原因。 從3個角度思考,挖掘別人找你麻煩的原因 《大人學做事做人》的作者有兩位,他們分別是張國洋和姚詩豪,兩人都是「大人學」的共同創辦,也是《大人的Small Talk》這個 Podcast 的主持人。 他們擅長跟讀者分享職涯發展、人際溝通、個人成長等主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整理自 Podcast 過往分享過的主題。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分享如何在職場中更好的做人和做事。這些內容當中就有教人如何找到公司裡別人總是找自己麻煩的原因。 至於方法是什麼?那就是從以下3個思考角度去尋找答案。這3個角度分別是: 一、思考對方的「匱乏點」。 二、思考對方的職場角色。 三、思考是不是自己缺乏價值。 💡延伸閱讀:注意人生微弱訊號,防止陷入嚴重的人生困境! 思考角度1:思考對方的「匱乏點」 書中提到一則故事。 作者(書中沒說明是哪位作者)在念大學時,某次騎機車出外辦事,但因為一些原因只能把車停在一家小吃店門前。而且附近也有一大排騎車在停靠,加上店家又還沒開門,想來不會有問題。 但就在作者辦完事情準備騎車離開時,店家突然打開店門,對作者破口大罵,說他把車停在店門前影響自己做生意。 作者當下感到莫名奇妙,因為店家開店的時間剛好是作者離開的時候,理論上並不影響店家做生意。 不過,作者當下並沒有生氣,他之所以能控制情緒,是因為他從對方的「匱乏點」上思考。 他想到,一位瘦小的阿姨正要開店做生意,但一開門就看到停滿數十輛機車,心情一定是無力又很氣,所以才會把情緒發洩在作者身上。 作者不只沒回懟這位阿姨,反而還去填補對方的匱乏點。 他跟阿姨一起把機車一台台搬離門口。而在這段過程中,阿姨的表情變化也頗為有趣,從開始的憤怒變成驚訝、困惑,最後轉為感激。 作者說到,職場中如果有人找你麻煩,通常也是因為對方有匱乏點。 好比老闆看過你的工作後不滿意還罵你,那他的匱乏點可能是你又犯了同樣的錯誤、一直沒改。 所以如果你不想下次再被罵,就應該去填補老闆的匱乏點,記住他講過的話並改善自己的錯誤。 簡單而言,從對方的「匱乏點」思考,你就能了解別人為什麼找你麻煩。…

《冠軍行為》:沒有天賦也能獲得成功的行動指南

沒有天賦也能獲取成功的方法,就是加倍努力。雖然這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卻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 研究拖延習慣的學者皮爾斯.史迪爾博士(Dr. Piers Steel)觀察發現,天賦優異的人其實只占人群的極少數,但可惜的是,願意苦幹實幹的人也同樣不多。更不用說,那些天賦優異又肯努力的人,幾乎跟鑽石一樣稀少。 也就是說,天賦固然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功,但一個人的努力程度同樣也會。 而多數人之所以難以獲得成功,天賦有限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更常見的原因是:不願意去下苦功。 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成功,就不應該關注天賦的問題,而是關注自己的努力程度。只有當你的努力配得上你想擁有的生活時,你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這種追求成功的態度其實有個名稱,那就是所謂的「冠軍行為」。 想要成功,就先要有冠軍行為 在你的印象裡,被稱為「冠軍」(Champion)的人都有什麼特質?我想答案多半跟自律、刻苦、有韌性等字眼有關。確實,能獲得冠軍的人,他們的日常行為首先就要配得上「冠軍」的頭銜。 在今天分享的書《冠軍行為》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得先有冠軍的行為,才能產生冠軍的結果。」寫這本書的作者修・麥卡欽(Hugh McCutcheon)認為,只有當人擁有冠軍行為時,這個人才會有機會獲得冠軍。 同理的,只有當你的行為配得上你想過的生活時,你才有可能獲得想要的生活。 麥卡欽正是秉持著「冠軍行為」的概念,在當排球選手時就入選名人堂,後來在擔任排球教練期間,也帶領美國國家男子排球隊於2008年獲得北京奧運金牌。 作者在書中說到,雖然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寫給體育競技者,因為內容涵蓋許多運動員的訓練心法,以及教練指導運動員的原則,但同時間,這些內容也適用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想追求卓越成就的人。 好比在我讀來,書中有3個冠軍行為就能幫助我們擺脫天賦不足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成功機率。它們分別是:相信自己做得到,像冠軍一樣設定目標,以及苦練直到成功。 得先有冠軍的行為,才能產生冠軍的結果。——《冠軍行為》 💡延伸閱讀:《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6個超越別人的法則!如何像成功人士一樣「做事」和「做人」? 冠軍行為1:相信自己做得到 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說過:「世界上的人分兩種,一種認為自己做得到,另一種認為自己做不到,而他們都是對的。」 相信自己做得到的人,會願意嘗試所有可能性,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成功。這種因「相信而成功」的心態,就是第一個我們要掌握的冠軍行為。 當然,不是相信自己,成功就會到來,而是當你相信自己時,你才會採取正面積極的行動,去創造成功的機會。 比如說,籃球員因為相信自己,所以投籃時才能避免猶豫,提高投籃成功的機率。再來,面試者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符合應徵公司的需求,才能自信地表現自己,提高成功面試的機會。 有趣的是,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人,他們的信念也是「正確」的。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怪,但只要細想你就會知道原因。 你應該聽過心態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人,心態上是消極的,連帶做事也會缺乏積極性,所以即便有機會送到眼前,他們也無法把握好。也正是這個原因,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人始終都無法獲得成功。 所以要記得,不論你相信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都是對的。但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學會相信自己,才能提高你的成功機率。 也是透過相信自己,你才會持續努力,去克服天賦不足的問題,找到屬於你的成功。 若要有一番成就,需要的不只是你的頭腦,還有你的心。——《冠軍行為》 冠軍行為2:像冠軍一樣設定目標…

《持續買進》閱讀心得:想致富?這4個投資理財觀念一定要懂!

掌握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是致富的重要一步。因為少了正確的觀念,人很容易會做錯財務決定,害自己錯過致富的機會。 然而,坊間流傳著許多投資理財觀念,有些乍聽之下頗有道理,但其實未必是真理,有些則來自於個人經驗,並不適用於多數人。 那麼什麼樣的投資理財觀念,才能真正幫助人致富?關於這個問題,《持續買進》一書就有提供明確的答案。書中提出的投資理財觀念不僅實用,也有嚴謹的資料背書。只要掌握它們,我們就能離致富的目標更靠近。 這本書在講什麼? 《持續買進》的作者是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他是一位資料科學家,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經濟系。他擅長分析經濟和財務數據,並且結合這些資料寫成文章,跟讀者分享理財方面的建議。 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就藉由分析與總結大量資料,跟讀者分享能夠幫助人致富的投資理財觀念。 全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儲蓄」,第二部分的主題是「投資」。兩個部分都包含各自主題非常重要的投資理財觀念,有些觀念甚至顛覆傳統的觀點。 好比舉債未必是壞事,適當舉債反而能幫助人分攤財務風險;加薪後可以提高生活品質,但要學會計算具體只能提升到什麼程度;投資不要逢低買進,這樣做的績效遠不如定期定額的投資方法。 此外,書中也探討許多大眾會關心的理財議題,好比「如何存下更多錢?」「該買房還是租房?」「如何計算自己所需的退休金?」等。 而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有4個投資理財觀念值得重點分享,它們分別是: 一、窮人要專注存錢,富人要專注投資。 二、把你能存的錢都存起來。 三、盡早投資,而且盡量經常投資。 四、別買個股,因為你很難贏過大盤。 至於這些觀念為何能幫助人致富?底下我逐一說明。 致富必備的4個投資理財觀念 觀念1:窮人要專注存錢,富人要專注投資 書中有句話很有意思:「窮人的重點應該放在存錢,富人的重點應該放在投資。」 這裡所說的「窮人」和「富人」並不是以個人的收入多寡來衡量,而是以個人可用於投資的資產來衡量。另外,作者所說的窮人和富人也沒有褒貶的意思,重點是用來衡量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態,判斷自己是要專注存錢還是投資。 好比你剛從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工作,身上沒有太多可用於投資的錢,那麼你就符合作者定義的窮人。這時你要做的不是研究投資策略,而是專注提高收入並累積投資本金。 當然,在存錢的同時你還是能研究投資策略,但重心不要過多放在投資上就對了。 而隨著你累積更多投資本金後,你就可以將心思花在投資上,去最大化自己的投資報酬。 然而,我們要怎麼判斷現在的自己該專注存錢還是投資?有一個簡單的分辨方法:對比你的「期望儲蓄」(expected savings)和「期望投資成長」(expected investment growth)的數值,看看哪個比較高。 期望儲蓄是指你預期自己一年內能存到多少錢,期望投資成長則是指如果你把存款拿去投資,預期會獲得多少報酬。 如果期望儲蓄的數值比較高,那就專注存錢;如果期望投資成長比較高,那就專注投資。 以工作四十年、每年存10,000美元、年報酬率5%的人為例。一年後,他的期望儲蓄是10,000美元,如果他把這筆錢拿去投資,他的期望投資成長就會是500美元。…

《最難對抗的就是你自己》閱讀心得:防止自大的3個方法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故事,你也來一起了解,看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發。 眾所周知,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是政治家、科學家、作家和外交家,是真正的斜槓鼻祖。 我想,如果他不是有足夠的自信和一顆謙卑的心,是很難跨領域學習,成就不凡的人生。 然而,富蘭克林在早年時並不懂得謙卑,是在18歲那年發生了一件事,才讓他知道做人要低調。 那年,雖然他只是一家印刷廠的員工,但事業也算小成。某天他跟鎮上最有聲望的人物科頓.馬瑟(Cotton Mather)見面時卻自我膨脹,滔滔不絕地講事情。 就在兩人沿著走廊邊聊邊走,馬瑟突然出言:「彎下身。彎下來。」但是富蘭克林只顧說話,一頭就撞上一根低矮的天花板橫樑。 此時馬瑟恰到好處說了一句話:「要懂得彎腰,年輕人,在這個世界上行走,要彎下身才能夠躲過很多碰撞。」 你覺得這個故事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我獲得的啟發是:自信是力量,自大是負擔。而這,也是今天我想跟你談論的主題。 關於自信和自大,我們要處理的3個問題 上述的故事是我在最近讀完的書《最難對抗的就是你自己》中看到的。寫書的作者是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他是一位哲學作家,擅長透過分享斯多葛哲學來幫助大眾過好生活。 在這本書中,作者就透過哲學的角度,探討不少有關「自我」(ego)的課題。好比一個人若很自我中心,會如何阻礙自己成功;再如,一個人若不懂得降低自尊心,對於學習和成長會有什麼影響。 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題,就是有關自信和自大的部分。因為我認為,人只有控制好自信程度,才能避免自我膨脹,錯過學習成長的機會。 所以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會結合書中的內容,跟你探討3個有關自信和自大的議題,從而提升你我控制自信心的能力。這3個議題分別是: 一、自信和自大的區別是什麼? 二、為什麼人會陷入自大的陷阱? 三、如何防止自信變成自大? 自信和自大的區別是什麼? 直白來說,自信和自大的差別體現在人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上。 自信的人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在哪裡,他們知道自己懂什麼,也知道自己不懂什麼。 自大的人雖然也一樣知道自己的能力界限,但如果面臨考驗時,他們通常會否認自己的無知,只會假裝自己知道所有事情。 進一步來看,自信和自大的根本差異,就是你是否對自己、也對別人誠實。 假如你坦誠自己所知不多,你就會變得謙虛,不會為了面子而不懂裝懂。假如你否認自己無知的一面,你只會保持封閉心態,別人會以為你懂而不教你更多事情。 就像書中說到: 假裝知道是我們最危險的缺點,因為它會阻礙我們變得更好。 況且,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界限,對於面對考驗也十分重要。因為這會幫你躲過風險,甚至是保住性命。 我在讀這本書時就聯想到《高階覺察》中提到的一則故事: 潛水員在比拼下潛能力時,通常會在海中不同的深度放一個牌子。只要下潛時拿回相應深度的牌子,就能證明自己的下潛極限。…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6個超越別人的法則!如何像成功人士一樣「做事」和「做人」?

你是否好奇過,為何有些人在小時候學業成績或其他方面表現都不出色,但長大後卻能超越別人,擁有一番成就? 一個讓人不意外的答案是,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培養出良好的做事心態,所以才能後來居上。 但我們都知道,要真正改變自己的做事心態並不容易。有時候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落入舊習慣和舊思維,阻礙自己成長。這時候,學會用心理學幫助自己就至關重要。 研究顯示,其實不只心態會影響人的行為,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心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學會像成功人士一樣做人、做事,心態也會漸漸蛻變,讓我們能夠超越別人。 但要怎麼做呢?這個問題就是今天我想透過《執行長日記》為你解答的。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CszGXsU7w-w[/embed] 這本書在講什麼? 《執行長日記》的作者是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他本人就是一位後來居上者。 他曾經因為學業問題,跟家人斷絕了關係。在人生最低潮時,他不只獨自住在貧困社區,還得偷和撿東西來吃。然而,雖然作者那時候過得貧困,但他心中是有創業夢的。 為此他打拚多年,最終不僅成功創辦4家公司,也創立了「執行長日記」這個當紅 podcast,陸續也獲得不少成就。 而他之所以能後來居上並成功,關鍵就是奉行書中提到的33個法則;而這些法則,就是我們能夠學習並用來超越別人的方法。 我讀完這本書後發現,這33個法則其實能分類成「做事」和「做人」兩個面向,這個啟發是來自於書中的法則一:按正確順序裝滿你的桶子。 這五個桶子分別是知識,技能,人脈,資源,以及聲望。 當我們填滿這些桶子時,人生就會變得美滿。比如掌握知識和技能,可以為你帶來收入,以及幫助你跟人合作並累積人脈。當你漸漸為社會提供價值,就能累積更多資源和聲望,進一步推動人生發展。 但對於法則一,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會將這些桶子重新組合,變成成功人士的成功公式:做事+做人=成功。 從圖中可見,知識和技能是有關「做事」的面向,而人脈則有關「做人」的面向。當你學會這兩個方面的法則後,就能成功超越別人,累積更多資源和聲望。 所以接下來,我會跟你分享3個我認為書中很重要的做事法則,以及3個有關做人的法則。 3個做事法則 首先來看做事的法則。 做事法則1:務必從小處下功夫 從小處下功夫,是幫助我們超越別人的第一個法則。 作者提到,「執行長日記」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團隊願意從小處下功夫的功勞。 例如,他們在節目中播放的背景音樂,是研究過嘉賓的音樂喜好而選定的。他們也研究過進行訪談的最佳室溫,好讓嘉賓能舒服的錄節目。此外,他們也建立數據模型,根據歷史來演算下一個可能吸引人的主題。 作者說到,正是從小處下功夫,所以即便他不是最厲害的主持人,即便團隊的剪輯能力沒有特別好,也能讓「執行長日記」超越其他 podcast…

《隱性潛能》閱讀心得:克服起點限制,釋放隱性潛能

來自肯亞的葉果(Julius Yego)從小夢想成為卓越的標槍選手。然而,他並不具備相應天賦,也缺乏訓練資源,經常只能獨自練習。 但同樣來自機會有限的非洲社群的阿卜杜拉曼(Ihab Abdelrahman)則不同,他有著絕佳的天賦,第一次參加標槍比賽就靠著天賦勝出,有一位頂尖教練還稱讚他擁有很棒的手臂。 兩人經過七年的訓練後,終於在一場比賽中遇見。但天賦有限的葉果卻被對方徹底碾壓。 雖然這場比賽葉果輸了,但他沒就此氣餒,反而更瘋狂地練習,從 YouTube 上自學更多標槍知識。你沒聽錯,他真的從 YouTube 上自學。 更誇張的是,次年他再次與阿卜杜拉曼交手時,竟然展現自學成果,擲出將近飛了一個足球場的一槍,徹底打敗了對方。 陸續幾年,葉果持續成長並且創出92.72米的最佳成績。而阿卜杜拉曼則一直沒能突破90米的關口。 到底一個天賦有限、只能自學的人,是如何克服自身的「起點限制」,創造自己的人生成就?關鍵就在於他懂得釋放自己的隱性潛能。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6YtZzKC6SOA[/embed] 你的起點,無法決定你的成就高度 上述故事源自於近期的暢銷書《隱性潛能》,它是由《逆思維》的作者兼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所撰寫。 這則故事要凸顯的價值觀,並不只是努力的價值,也是人人都能克服「起點限制」,釋放隱性潛能。 什麼是起點限制?這是我閱讀此書時想到的詞,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被自己的出身所限制。 這種想法在現今社會滿普遍,尤其當人生活過得不如意時,很常會將現況怪罪於自己的出身或天賦。 坦白說,我偶爾也會有這樣的念頭,但很快我就會用科學證據來克制這種想法。 有大量研究顯示,天賦或出身雖然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高度,但影響程度卻沒有我們想像中得高。 比如一項針對120位榮獲古根漢獎(Guggenheim)的雕塑家、鋼琴家、網球好手等頂尖人士的研究顯示,他們大多數在年輕時並不是神童。 在這些雕塑家中,沒有一個人被小學的美術老師認可過。有些鋼琴家在9歲以前確實展現驚人天賦,但多數頂尖鋼琴家只是比一般人有些天賦而已。 另外有研究也發現,多數領域成為大師的人,以前在校成績往往不太完美。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在校時也只是成績普通的學生而已。 這些研究說明了什麼? 一個重點:你的人生起點,無法決定你的成就高度。…

《改造焦慮大腦》閱讀心得:總是感到焦慮怎麼辦?3個支配焦慮的方法

近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情緒未必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學會支配焦慮,就能將焦慮化為促進人生成長的助力。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經歷過焦慮的人都知道,當壞事發生時,我們更常會擔心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自己的心力更是會被負面念頭完全侵蝕。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支配焦慮?《改造焦慮大腦》這本書就給出了解答。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VM0vkRgvZAY[/embed] 兩個有關焦慮的疑惑 此書作者是溫蒂.鈴木(Dr. Wendy Suzuki),她是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教授,擅長研究「身體活動如何改變和改善大腦」的領域。書中她結合了自己的研究,跟讀者分享有效控制焦慮的策略。 在閱讀此書前,我寫下了兩個想透過這本書解答的疑惑: 一、為什麼有些人雖然感到焦慮,但人生卻因此越變越好,有些人的人生卻會因為焦慮而越變越糟糕? 二、高度焦慮的人能否改造焦慮大腦,擁有支配焦慮的能力? 抱著這兩個問題讀書,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答案。 搞懂焦慮類型,不再輕易被焦慮支配 首先是第一個疑惑的解答。 作者提到,焦慮情緒有好壞之分。好焦慮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警惕性以及做事動力;壞焦慮則會讓人注意力渙散,做事時容易疏忽大意和失去動力。當人擁有好焦慮時,說明人是在支配焦慮;當人擁有壞焦慮時,說明人是在被焦慮給支配。 這正是為何同樣是感到焦慮,有些人能夠運用焦慮讓人生變好,有些人則會被焦慮破壞人生,因為兩者保持的焦慮類型並不同。 在書中,作者就提供了一張圖,說明焦慮與表現之間的關係。 圖源:取自《改造焦慮大腦》 從上圖可見,一定程度的焦慮能激發人拿出更好的表現,但當焦慮程度越過某個臨界點後,人的表現就會持續下滑。這是焦慮類型從好到壞轉變的結果。 若是想讓自己的焦慮程度控制在好焦慮那邊,我們就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策略幫助自己。只是,學會控制焦慮的策略是否有用?高度焦慮的人真的能支配焦慮嗎?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疑惑。 把焦慮當成改變的催化劑,是一個主動的選擇,焦慮原本是個問題,但你把它重新塑造成學習的機會。——《改造焦慮大腦》 高度焦慮的人,有能力支配焦慮 直接來說結論,高度焦慮的人有辦法支配焦慮。我們的大腦都具備神經可塑性,讓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有用的策略,去改善大腦控制情緒的腦組織。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戴蒙(Marian Diamond)主持過一場實驗,說明大腦具備可塑性。在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一群成年老鼠並把牠們放在一個被稱為「豐富的環境」裡。這個環境中的空間很大,有很多老鼠夥伴和玩具。 一段時間後,他們把這些老鼠跟幾隻只住在空間很小的環境、很少夥伴、沒有玩具的老鼠進行大腦對比,結果發現,那些住在豐富環境的老鼠,大腦尺寸都比較大。 這項實驗證明,哺乳動物的大腦具備可塑性。儘管鼠腦跟人腦之間不能直接類比,但也有其他研究發現,人的行為確實可以改造大腦結構。 以一項知名研究來說,同樣是從事乘客運送工作,但倫敦計程車司機腦中海馬迴的體積,要比倫敦公車司機的海馬迴來得大。科普一下,海馬迴這個腦組織掌控著我們的記憶和空間定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