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SC to close

浩然的成長空間浩然的成長空間 嗨!我是浩然。一位喜歡閱讀、寫作以及思考的平凡人。希望藉此部落格,可以跟你分享想法,一起共同成長!

《改造焦慮大腦》閱讀心得:總是感到焦慮怎麼辦?3個支配焦慮的方法

近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情緒未必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學會支配焦慮,就能將焦慮化為促進人生成長的助力。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經歷過焦慮的人都知道,當壞事發生時,我們更常會擔心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自己的心力更是會被負面念頭完全侵蝕。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支配焦慮?《改造焦慮大腦》這本書就給出了解答。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兩個有關焦慮的疑惑

此書作者是溫蒂.鈴木(Dr. Wendy Suzuki),她是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教授,擅長研究「身體活動如何改變和改善大腦」的領域。書中她結合了自己的研究,跟讀者分享有效控制焦慮的策略。

在閱讀此書前,我寫下了兩個想透過這本書解答的疑惑:

一、為什麼有些人雖然感到焦慮,但人生卻因此越變越好,有些人的人生卻會因為焦慮而越變越糟糕?

二、高度焦慮的人能否改造焦慮大腦,擁有支配焦慮的能力?

抱著這兩個問題讀書,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答案。

搞懂焦慮類型,不再輕易被焦慮支配

首先是第一個疑惑的解答。

作者提到,焦慮情緒有好壞之分。好焦慮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警惕性以及做事動力;壞焦慮則會讓人注意力渙散,做事時容易疏忽大意和失去動力。當人擁有好焦慮時,說明人是在支配焦慮;當人擁有壞焦慮時,說明人是在被焦慮給支配。

這正是為何同樣是感到焦慮,有些人能夠運用焦慮讓人生變好,有些人則會被焦慮破壞人生,因為兩者保持的焦慮類型並不同。

在書中,作者就提供了一張圖,說明焦慮與表現之間的關係。

圖源:取自《改造焦慮大腦》

從上圖可見,一定程度的焦慮能激發人拿出更好的表現,但當焦慮程度越過某個臨界點後,人的表現就會持續下滑。這是焦慮類型從好到壞轉變的結果。

若是想讓自己的焦慮程度控制在好焦慮那邊,我們就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策略幫助自己。只是,學會控制焦慮的策略是否有用?高度焦慮的人真的能支配焦慮嗎?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疑惑。

把焦慮當成改變的催化劑,是一個主動的選擇,焦慮原本是個問題,但你把它重新塑造成學習的機會。——《改造焦慮大腦》

高度焦慮的人,有能力支配焦慮

直接來說結論,高度焦慮的人有辦法支配焦慮。我們的大腦都具備神經可塑性,讓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有用的策略,去改善大腦控制情緒的腦組織。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戴蒙(Marian Diamond)主持過一場實驗,說明大腦具備可塑性。在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一群成年老鼠並把牠們放在一個被稱為「豐富的環境」裡。這個環境中的空間很大,有很多老鼠夥伴和玩具。

一段時間後,他們把這些老鼠跟幾隻只住在空間很小的環境、很少夥伴、沒有玩具的老鼠進行大腦對比,結果發現,那些住在豐富環境的老鼠,大腦尺寸都比較大。

這項實驗證明,哺乳動物的大腦具備可塑性。儘管鼠腦跟人腦之間不能直接類比,但也有其他研究發現,人的行為確實可以改造大腦結構。

以一項知名研究來說,同樣是從事乘客運送工作,但倫敦計程車司機腦中海馬迴的體積,要比倫敦公車司機的海馬迴來得大。科普一下,海馬迴這個腦組織掌控著我們的記憶和空間定位的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倫敦的街道結構錯綜複雜,光是有導航定位,人也未必能抵達目的地。如果計程車司機要成功把乘客送達目的地,他們就得熟記全市的地圖。也正因為經常主動回想倫敦地圖,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迴才會得到強化。

反觀倫敦公車司機,他們平時只需記住並行駛特定的路線,就能抵達設立好的巴士站,正因如此,他們的海馬迴體積才沒有增加。

由此可見,重複特定的行為可以強化大腦特定的區域。我們也能透過學習一些技巧來強化大腦控制情緒的能力,真正做到書名所說的「改造焦慮大腦」。至於要怎麼做,底下分享書中提到的三個方法。

如果我們只是設法逃避、甩掉或緩和焦慮,這樣不只無法解決問題,而且還會錯失運用焦慮的力量來提升生產力的機會。——《改造焦慮大腦》

💡延伸閱讀:《潛質》閱讀心得:開發4種潛質,才能在壓力下拿出最佳表現

3個支配焦慮的方法

方法1:負面比較效應

「和非常不好的東西比較時,可以使另一個東西看起來更有吸引力。」這是負面比較效應的定義,也是心理學家李奧.克雷斯皮(Leo Crespi)所觀察到的心理現象。

以作者為例。她當初還是研究生時,正準備上台發表她第一次的科學報告。然而,儘管她已經事前做足準備,但上台之前依然感到十分緊張,腦中會一直播放她上台後出糗的畫面。

但看見她之前上台的同學表現後,她立刻放鬆了不少。因為這位同學上台後表現得支支吾吾,顯然是沒做好準備。拿自己跟對方作比較,作者發現自己已經準備就緒,已經熟讀投影片,準備好要說的詞,也進行過無數次的排練。

正因這種對比,她當下完全放輕鬆,上台後也很自然地拿出了自己的最佳表現。這就是負面比較的成果,可以幫助我們看見事情其實好很多,協助我們降低焦慮程度。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也可以嘗試負面比較效應。好比你突然被調降薪資,正鬱悶和焦慮接下來要怎麼過生活。但你可以進行負面比較,想想有些人是突然遭到裁員,生活從此變得灰暗。跟這些人相比,自己其實已經好很多了,不是嗎?

方法2:列出你的「萬一」清單,重拾對焦慮的掌控感

「萬一事情變成那樣,怎麼辦?」是我們在焦慮時很常會說到和想到的話。研究發現,把這些「萬一」的想法寫下來並直面它們是最好的做法。

例如你可以思考和寫下:

  • 你最擔心的「萬一」情況有哪些?
  • 這些「萬一」情況一旦發生,你真的無法補救嗎?
  • 若這些「萬一」情況沒發生,你能收穫什麼好處?
  • 你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避免這個「萬一」情況?

當你直面自己的「萬一」念頭,你將發現它們其實並不可怕,反而會讓你感覺有能力去應付它們。畢竟就如同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在《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裡所說:「人所擔心的,並非實際問題,而是對實際問題想像而出的焦慮。」

我們必須經歷痛苦的事,才會知道自己能撐過去。——《改造焦慮大腦》

💡改造焦慮大腦:注意人生微弱訊號,防止陷入嚴重的人生困境!

方法3:打造喜悅制約,用快樂回憶制約焦慮情緒

你應該聽過「恐懼制約」一詞,指的是人會遠離有過恐怖經驗的人、事、地、物。例如會遠離鬼屋、離地很高的建築物,或是曾經傷害過你的人。這種「遠離」的行為,就說明恐懼在制約你。

作者認為,不只「恐懼」的情緒可以制約人的行為,「喜悅」的情緒也能,意思是快樂的回憶能夠制約焦慮的情緒,作者稱這種做法為「喜悅制約」。

以作者為例,曾經她在完成瑜伽課後,導師就讓她聞聞手上抹了薰衣草霜的手,然後幫作者按摩。根據作者所說,那是一段她感到放鬆和快樂的回憶。

後來,當她聞到薰衣草霜時,就會不經意回想這段回憶,當下不論她感到多焦慮和負面,整個人都會立刻振作起來。

我們也能掌握這個策略,而作者提到的方法很簡單:首先,我們要找一件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回憶。再來,我們要創造跟那個回憶有關的嗅覺體驗。

但我認為不一定要是嗅覺體驗,只要是能喚醒快樂回憶的感官刺激即可。例如對我而言,聽特定的音樂就是一種適合的感官刺激,會刺激我回想起跟朋友健身的快樂時光,跟中學同學聚會的時光,或是跟女友曾經打卡過的地方。

重點在於,當你有能力回想起快樂的回憶時,喜悅的情緒就會制約你的負面行為,讓你立刻能夠支配焦慮。

💡延伸閱讀:《高效原力》閱讀心得:工作沒有熱情,是因為你不懂得創造愉悅感!

結語:焦慮可以是種能力,而不是一個詛咒。

最後我想分享書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焦慮可以是種能力,而不是一個詛咒。」

這句話提醒我們,焦慮的感覺雖然不好受,但也是一種我們可以支配、將其化為促進人生成長的力量。

而且焦慮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生命中有哪些自己真正在意和重視的事情。只要不被焦慮支配,我們都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兼顧自己在乎的人、事、物。

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練習那些有用的策略,我們終將能夠改造焦慮大腦,減少壞焦慮,掌控好焦慮,讓自己能夠更開心的,過好這輩子。

追蹤最新留言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行內反饋
查看所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