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播有感】EP 4. 如何讓學習,變得跟玩遊戲一樣有趣?
你也許不知道誰是 Luis von Ahn,但你一定聽過他開發的產品——多鄰國(Duolingo)。 這是一款語言學習的手機軟體,雖然不是迷人的遊戲,但至今已經吸引將近6億用戶使用。 奇怪,一款學習軟體,怎麼會受如此多人青睞,甚至比很多手機遊戲還受歡迎? 在一場 TED 演講中,多鄰國的共同創辦人 Luis von Ahn 就分享了當中的秘訣,而這些秘訣恰巧能用來設計學習計畫,提高我們的學習動力。 所以這一集【聽播有感】,我們就來看看 Luis von Ahn 在演講中說了什麼,以及分享我認為他所說的方法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提高學習動力。 為什麼我會聽這場演講? 「學習」一直都是我的生活習慣,我會堅持學習不為別的,只希望能夠透過學習來翻轉人生。 在《大腦喜歡這樣學改變》裡有句話我很喜歡:「不管任何年紀、抱持什麼樣的目標,人人都可以翻轉──也就是利用學習來造就生活的大改變。」 這句話給了我勇氣,讓我相信即便平凡的自己,也能透過用心學習,去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然而,雖然學習能夠帶來改變,但學習的過程有時就是枯燥乏味,讓人很想逃避。因此我總是會特別留意一些能夠讓學習變得有趣的方法。 Luis von Ahn 的這場演講 How to Make…
《隱性潛能》閱讀心得:克服起點限制,釋放隱性潛能
來自肯亞的葉果(Julius Yego)從小夢想成為卓越的標槍選手。然而,他並不具備相應天賦,也缺乏訓練資源,經常只能獨自練習。 但同樣來自機會有限的非洲社群的阿卜杜拉曼(Ihab Abdelrahman)則不同,他有著絕佳的天賦,第一次參加標槍比賽就靠著天賦勝出,有一位頂尖教練還稱讚他擁有很棒的手臂。 兩人經過七年的訓練後,終於在一場比賽中遇見。但天賦有限的葉果卻被對方徹底碾壓。 雖然這場比賽葉果輸了,但他沒就此氣餒,反而更瘋狂地練習,從 YouTube 上自學更多標槍知識。你沒聽錯,他真的從 YouTube 上自學。 更誇張的是,次年他再次與阿卜杜拉曼交手時,竟然展現自學成果,擲出將近飛了一個足球場的一槍,徹底打敗了對方。 陸續幾年,葉果持續成長並且創出92.72米的最佳成績。而阿卜杜拉曼則一直沒能突破90米的關口。 到底一個天賦有限、只能自學的人,是如何克服自身的「起點限制」,創造自己的人生成就?關鍵就在於他懂得釋放自己的隱性潛能。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6YtZzKC6SOA[/embed] 你的起點,無法決定你的成就高度 上述故事源自於近期的暢銷書《隱性潛能》,它是由《逆思維》的作者兼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所撰寫。 這則故事要凸顯的價值觀,並不只是努力的價值,也是人人都能克服「起點限制」,釋放隱性潛能。 什麼是起點限制?這是我閱讀此書時想到的詞,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被自己的出身所限制。 這種想法在現今社會滿普遍,尤其當人生活過得不如意時,很常會將現況怪罪於自己的出身或天賦。 坦白說,我偶爾也會有這樣的念頭,但很快我就會用科學證據來克制這種想法。 有大量研究顯示,天賦或出身雖然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高度,但影響程度卻沒有我們想像中得高。 比如一項針對120位榮獲古根漢獎(Guggenheim)的雕塑家、鋼琴家、網球好手等頂尖人士的研究顯示,他們大多數在年輕時並不是神童。 在這些雕塑家中,沒有一個人被小學的美術老師認可過。有些鋼琴家在9歲以前確實展現驚人天賦,但多數頂尖鋼琴家只是比一般人有些天賦而已。 另外有研究也發現,多數領域成為大師的人,以前在校成績往往不太完美。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在校時也只是成績普通的學生而已。 這些研究說明了什麼? 一個重點:你的人生起點,無法決定你的成就高度。…
【聽播有感】EP2. 如何設定正確的目標並保持動力?| 主講人:Ayelet Fishbach
在追尋目標時,最麻煩的事情就是突然失去動力。不只你、我,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釐清問題背後的成因,學界中就有一群專門研究目標和動機的學者,而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 就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位。 (more…)
《一切都會好轉的》閱讀心得:從百歲人瑞身上,學習3個經營好人生的智慧
如果有機會讓你跟一位百歲人瑞交談,你會希望從他身上學到什麼智慧?對我來說,我會想學到經營好人生的祕訣。 然而,現實中要遇見一位百歲老者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有面談的機會。於是,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閱讀——從這些老者身上學習。 最近,我就讀了最新出版的書《一切都會好轉的》,內容就講述了一名百歲人瑞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的人生經歷。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夠一窺這位老者的生活智慧,並且透過學習它們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查理.懷特是誰? 查理.懷特是一位活了109歲的老者,生前是一名成功的麻醉科醫師、全科醫生。前幾年還在世時,查理是少數幾個經歷過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擔任總統的美國人之一;也是僅存少數幾位從二戰中存活下來的軍官之一;更是僅存少數幾名在盤尼西林問世前就開始行醫的醫生之一。 從這些種種的經歷來看,查理的人生確實很豐富,因此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寫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是查理本人,而是他晚年認識的一位朋友大衛.馮.德雷爾(David Von Drehle)。他是一名雜誌編輯與作家,同時也出版過幾本著作。 兩人剛相識時,查理正值102歲,但令作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查理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體力跟活力,以及他那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早年時,查理的父親因為意外而身故,導致他還小時就得在單親家庭下長大。成年後,查理原本可以靠行醫來過好生活,卻正好遇到1929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生活每天都過得十分拮据。 不過,縱使生活給了查理一堆檸檬,但他還是有辦法把它們變成可口的檸檬汁。透過樂觀與積極的行動,查理還是挺過了所有難關,最終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至於他是如何辦到的?說來,當中必定包含了一些運氣成分,但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學習並用於經營人生的,我想就會是以下這三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 3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幫助自己經營好人生 智慧1:做正確的事就對了 什麼是做正確的事?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主觀的答案。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面對某些事情時,什麼才是正確的決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履行這些公認且正確的事。 好比在面對逆境時,不要退縮就是正確的事,而逃避則是錯誤的事。再來,工作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正確的事;而逃避責任則是錯誤的事。 為什麼做正確的事很重要?一個關鍵原因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以查理為例,剛才提到他的父親很早就離世,這導致他們的家庭就此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支柱。當時,查理的母親雖然感到十分痛苦卻沒因此而灰心喪志,反而選擇做正確的事,那就是努力過好生活,撫養幾名兒女長大成人。後來正是母親的辛勞付出,幾位孩子才得以茁壯成長,也讓查理有機會唸書當醫生。 而母親樹立的榜樣就給查理上了重要的一課,並且讓他明白到:在困難的時期只有做正確的事,人才會有機會走出困境。 我很認同查理母親的智慧。畢竟,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挺過逆境,正是在面對痛苦時做出了太多錯誤的決定,才會導致自己一直陷在困境裡。舉凡放棄、抱怨、自怨自艾等行為就屬於這些錯誤的事情。 所以,每當你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不妨就問自己:「我現在是否有做正確的事?」如果沒有,那此刻你就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引領自己走出困境,去往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智慧2:保持學習的習慣 另一個讓我覺得查理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擁有熱愛學習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讓他學得比別人多,也讓他比別人更有創意。 比如在查理的年代,其實並沒有今天所謂的專科醫生,只有全科醫生,也就是任何醫學領域都得有所掌握的醫生。因此,當時的查理得大量學習醫學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然而,他並不覺得龐大的學習內容是一種負擔,反而學得很開心。後來也因為他的勤奮好學與博學多才,讓他在面對一些專科醫生都頭疼的問題時,依然能透過天馬行動卻實際可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你有試過因為容忍一些小事,最後卻讓自己持續受苦嗎?我就有這樣的經驗。 就以前幾年我的蛀牙問題為例,我因為害怕拔牙的痛苦,所以一直沒有拔去已經蛀掉的智齒,導致我在那段時間裡不時就得忍受它所產生的疼痛感。當時我只是心想:反正牙痛並不是每天發生,只要在吃飯時盡量不讓食物卡到蛀牙,這件事應該還是可以忍耐的。 然而,就算我再小心用餐,也會有食物不小心卡到蛀牙的時候。每當此時我都會感到痛不欲生,疼痛感有時甚至會延續數十分鐘。 但就在某天,我忘了是受到什麼事情的鼓舞,讓我鼓起勇氣去拔牙,消除這顆蛀牙帶給我的痛苦。雖然動手術拔牙的過程很辛苦,有時還得忍受麻醉藥無法阻擋的疼痛;但最終我還是成功拔牙,現在也終於不用再受到蛀牙的折磨。 事情小不小,不要從「當下」的程度來決定 經歷過蛀牙事件後,我明白到: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會有些折磨自己的小事,這些事情也許一、兩天發生不算大事,但容忍久了就會像我的那顆蛀牙一樣,持續讓自己感到痛苦。 所以,當你判斷一件事是否嚴重且必須立即處理時,千萬不要只看它「當下」的嚴重程度,而是要從長遠的角度去檢視。換言之,若一件小事當下讓人感到不太痛苦、讓人感覺還算可以忍耐,但長遠發展下去卻會帶給你極大痛苦的,那麼這件事就不再是小事,而是你要立即消除的人生大事。 有了這個概念後,你就能趁著某些小事還未發酵成大事前,盡快去消除它們,避免它們越積越大,最終影響你的生活,甚至毀掉你的人生。 從3個面向挖掘並消除小事,讓人生持續變好 至於要從何處挖掘小事並處理?我認為你可以從這3個人生面向開始探索:人際關係、個人習慣,以及工作習慣。 面向1:處理人際關係的小事,避免小事傷害感情 在《秩序之上》一書中,作者兼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博士(Jordan B. Peterson)講了一個有關他岳父的故事。 他岳父年輕時有個習慣,就是中午會放下工作,回到家中跟妻子共進午餐。妻子通常會為他準備一碗濃湯,以及一份用小盤子裝著的三明治。而這樣的午餐搭配,岳父已經吃了快二十年。 但就在某天,岳父突然對妻子大聲吼道:「我們到底為什麼都用小盤子吃飯?我很討厭用小盤子吃!」當下妻子感到非常錯愕,因為這麼多年來她一直都不知道老公不喜歡用小盤子吃飯。 從這則故事中就能看見,雖然對於感情好的人,我們可以容忍彼此的一些小事;但如果這些小事明顯會讓自己感到不開心的,就應該盡早說出來並解決,以免自己忍耐到極點且情緒爆發出來時,讓不知情的對方感到錯愕,也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你不妨去探究你跟親密之人之間是否有一些明顯不愉快的小事,然後嘗試找個時間與地點跟對方談論一番,徹底解決它們。如此,你就能避免這些不愉快的小事,長期影響雙方的關係。 面向2:消除個人習慣裡的小事,避免惡習毀掉人生 《零阻力改變》中有提到,多數美國人比預期壽命更早死的原因,不是因為先天基因不良或環境中的毒素污染,而是因為個人有太多的不良習慣。好比飲食問題、抽菸、喝酒等。而這些惡習,其實當事人原本就能盡早避免的。 確實,壞習慣對人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壞習慣乍看之下是一種小事,但長久累積下來卻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比如,人當下抽一根菸或許不會對肺部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長期抽菸甚至變成老菸槍,肺部就會出現明顯的損傷。 所以,如果你想讓人生變好,就要去消除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壞習慣。比方說熬夜、抽菸、缺乏運動等小事。透過處理它們,你才能用好習慣去過生活,經營出更好的人生。 面向3:擺脫工作習慣裡的小事,避免職涯成長停滯 工作上,你喜歡聆聽別人的反饋並成長嗎?老實說,我非常喜歡,即使對方是用不客氣的語氣來說我,但只要是有建設性的意見,我都會願意去聆聽。原因之一在於,對方給我的反饋,其實就是我工作上可以改善的小毛病;而這些小毛病,都是人很難靠自我覺察來發現的工作小事。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職涯持續成長,那麼就多去詢問別人有關你的工作習慣,透過改善這些工作小事,我相信你會因此擁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在職涯上持續獲得突破。 結語:不再容忍小事,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 說來,當初我在拔牙後,也是有後悔過為什麼會衝動去動手術。因為在麻醉藥消退後,那些手術後所留下的傷口一直傳來無法掩蓋的痛苦,使我連續幾天都坐立不安。 雖然我當下是感到後悔,但挺過去後,我還是慶幸當初有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因為拔掉了這顆蛀牙後,我的生活的確變得更快樂。 同樣的,消除小事或壞習慣時,也許你會經歷一段稍微痛苦的時期,但只要挺過去,我相信你也能因此獲得蛻變。更重要的是,不再容忍小事,其實你是在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而這項決定,一定會讓未來的你受惠,也讓未來的人生越來越好。 記得,不要再容忍小事,現在就趕緊消除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