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閱讀心得:別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在早上時你承諾自己當晚一定要早睡,但到了晚上時卻沉迷滑手機、看電視,遲遲不肯入睡?你當下心想,自己隔天精神應該會沒問題,所以遲一點入睡也沒關係。 但到了第二天早上,情況跟你昨晚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你感覺很累、睏意滿點,讓你不禁埋怨昨晚的自己為什麼要不守承諾。 說來,這種現象在現代很常見,人總是會承諾現在要做正確的事,讓未來的自己過得好一點,但真的到了履行承諾時,卻反悔沒去做。而在這場「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的戰鬥中,「現在的自己」似乎總是會勝出。 但我們都知道,如果總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未來的自己就會受苦,所以我們都要學會擺脫這種壞習慣。那要怎麼做呢?今天我就像透過《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這本書,跟你分享一個有趣又實用的概念:別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bKmpDCZeQ[/embed] 人無法延遲享樂,是因為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 此書的作者是哈爾.赫許菲德(Hal Hershfield),他是一名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研究「未來的自己」(Future Self)這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在此書中,他就分享了大量有趣和富有啟發性的研究,跟讀者分享人為什麼只會重視「現在的自己」的享樂,而忽視了「未來的自己」的福祉。其中,作者就用了一個特別的解釋來說明,那就是人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 你不妨想像一下自己平常會怎麼對待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通常是不會過度理會對方,或交流時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吧?就算對方開口要你幫忙,你也會先盤算自己是否有時間才去幫忙。 此書,你的心態和行為上通常不會那麼願意為對方付出,對方自然就無法從你身上獲得好處。 同理,由於未來的自己很好遠、很模糊,對人來說就跟陌生人一樣,所以每當要人犧牲短期享樂去成就未來的自己時,人總是會不情願地去犧牲和付出。這就導致人總是把現在的痛苦延遲到給未來的自己,只顧著現在的自己是否過得快樂。 書中就有一項有趣的實驗,能證明人有這種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的習慣。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一群大學生一定要喝下眼前的一杯噁心飲料,但在喝之前他們先要回答三個問題: 問題一、如果「現在的自己」就要喝下這杯噁心的飲料,你會喝下多少分量? 問題二、如果噁心的飲料能夠留到下學期開學才喝,你會給這個「未來的自己」喝多少分量? 問題三、如果是給陌生人喝這杯噁心的飲料,你會給對方喝多少分量? 實驗結果讓人感到訝異,首先,給現在的自己喝的分量是最少得,大約是三個湯匙。給陌生人喝的分量則比較多,大約是半杯。但你猜猜看,受試者給下學期開學後的自己喝的分量是多少?答案是,跟陌生人一樣也是半杯。 由此可見,人真的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甚至就算知道以後的自己會受苦,也不會在現在就設法降低痛苦。 在我看來,問題就出自於人跟未來的自己缺乏親密度的關係。因為人沒有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一個你真正重視和在於的人,所以才不肯為對方付出。想像一下,如果現在要你付出的對象是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或任何你在乎的人,當他們有需要時,你是否現在就會願意放下手上的事情去幫助他們?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造福未來的自己,就不要把未來的當作是陌生人,而是要設法提高你跟未來自我的親密度,跟未來的自己做朋友。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為什麼人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陌生人?如何能夠克服這個問題,相信我們就能掌握克服短期享樂的秘訣。關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兩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是,現在的你跟未來的你缺乏情感連結。 設想一下,假如今天你聽到朋友說他有個朋友升遷、加薪了,你會有什麼感受?我猜多數人都會無感,畢竟自己又不認識對方,自然在情感上就會少了連結,無法替這個人感到高興。同理,就算你理智上知道延遲享樂有益於未來,但如果你缺少了跟未來自我的情感連結,就還是會將未來的自己當作陌生人,很難真心地為他付出。 說來,這種情況滿正常的,因為我們人類對現況的情緒感受比較深,對未來的情緒感受比較弱。書中舊有研究提到,同樣是贏得一筆等額獎金,受試者覺得現在贏得獎金,會比在三個月後贏得獎金來得快樂。 也就是說,由於我們對未來的自己天生就缺乏情感連結,所以才會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