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閱讀心得:滑世代的迷惘與解方
你是否覺得現在的孩子們,好像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你是否也曾對著手機螢幕發呆,覺得自己好像被困在虛擬世界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一定要看看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這本《失控的焦慮世代》。 這本書不只點出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根源,更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幫助我們擺脫焦慮的泥淖,重拾健康快樂的生活。 問題浮現:Z世代的焦慮浪潮 海德特在書中一開始就拋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從2010年代初開始,全球青少年的焦慮和憂鬱比例同步走高,尤其以女孩的增幅最為顯著。 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場全球性的心理健康危機。 作者引用美國政府的調查數據,指出從2012年左右開始,青少年重度憂鬱症的發病率突然大幅上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青少年自殘的比例也幾乎翻了三倍。 這些數據赤裸裸地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我們的下一代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作者並非危言聳聽,他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專家,長期研究道德、情緒和文化,並累積了許多工具和視角來研究兒童發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 海德特在書中也分享了許多家長的心聲,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知怎麼被網路世界捲走,而他們正努力想把孩子拉回來。 這些故事和數據,都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如此焦慮? 「童年大重塑」: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雙重衝擊 海德特認為,這場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罪魁禍首,是2010年至2015年間發生的「童年大重塑」(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這個重塑指的是,在短短幾年內,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徹底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他們把大部分的社交生活轉移到虛擬世界,沉溺於社群媒體、線上遊戲和影音串流。 作者指出,出生於1990年代末的青少年,是人類史上第一代在虛擬世界度過青春期的人。 他們就像被送到火星上成長,這個實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 海德特認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青少年與朋友面對面交流、肩並肩冒險的頻率愈來愈少。 這種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取代了原本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剝奪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玩耍、協調同步、以周遭人為榜樣進行社會學習的機會。 被剝奪的童年:三大動機的缺失 作者進一步解釋,演化賦予人類加長的童年,並植入三大動機,讓學習變得容易又方便:自由自在玩耍、調整節奏與他人同步活動、進行社會學習。 然而,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卻讓孩子們無法充分受益於這三大動機的正面影響。 缺失的動機1:自由自在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