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焦慮大腦》閱讀心得:總是感到焦慮怎麼辦?3個支配焦慮的方法

近代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情緒未必是一件壞事,只要我們學會支配焦慮,就能將焦慮化為促進人生成長的助力。 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有經歷過焦慮的人都知道,當壞事發生時,我們更常會擔心事情往壞的方向發展,自己的心力更是會被負面念頭完全侵蝕。在這種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支配焦慮?《改造焦慮大腦》這本書就給出了解答。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VM0vkRgvZAY[/embed] 兩個有關焦慮的疑惑 此書作者是溫蒂.鈴木(Dr. Wendy Suzuki),她是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教授,擅長研究「身體活動如何改變和改善大腦」的領域。書中她結合了自己的研究,跟讀者分享有效控制焦慮的策略。 在閱讀此書前,我寫下了兩個想透過這本書解答的疑惑: 一、為什麼有些人雖然感到焦慮,但人生卻因此越變越好,有些人的人生卻會因為焦慮而越變越糟糕? 二、高度焦慮的人能否改造焦慮大腦,擁有支配焦慮的能力? 抱著這兩個問題讀書,我發現了很有意思的答案。 搞懂焦慮類型,不再輕易被焦慮支配 首先是第一個疑惑的解答。 作者提到,焦慮情緒有好壞之分。好焦慮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警惕性以及做事動力;壞焦慮則會讓人注意力渙散,做事時容易疏忽大意和失去動力。當人擁有好焦慮時,說明人是在支配焦慮;當人擁有壞焦慮時,說明人是在被焦慮給支配。 這正是為何同樣是感到焦慮,有些人能夠運用焦慮讓人生變好,有些人則會被焦慮破壞人生,因為兩者保持的焦慮類型並不同。 在書中,作者就提供了一張圖,說明焦慮與表現之間的關係。 圖源:取自《改造焦慮大腦》 從上圖可見,一定程度的焦慮能激發人拿出更好的表現,但當焦慮程度越過某個臨界點後,人的表現就會持續下滑。這是焦慮類型從好到壞轉變的結果。 若是想讓自己的焦慮程度控制在好焦慮那邊,我們就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策略幫助自己。只是,學會控制焦慮的策略是否有用?高度焦慮的人真的能支配焦慮嗎?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二個疑惑。 把焦慮當成改變的催化劑,是一個主動的選擇,焦慮原本是個問題,但你把它重新塑造成學習的機會。——《改造焦慮大腦》 高度焦慮的人,有能力支配焦慮 直接來說結論,高度焦慮的人有辦法支配焦慮。我們的大腦都具備神經可塑性,讓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有用的策略,去改善大腦控制情緒的腦組織。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戴蒙(Marian Diamond)主持過一場實驗,說明大腦具備可塑性。在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一群成年老鼠並把牠們放在一個被稱為「豐富的環境」裡。這個環境中的空間很大,有很多老鼠夥伴和玩具。 一段時間後,他們把這些老鼠跟幾隻只住在空間很小的環境、很少夥伴、沒有玩具的老鼠進行大腦對比,結果發現,那些住在豐富環境的老鼠,大腦尺寸都比較大。 這項實驗證明,哺乳動物的大腦具備可塑性。儘管鼠腦跟人腦之間不能直接類比,但也有其他研究發現,人的行為確實可以改造大腦結構。 以一項知名研究來說,同樣是從事乘客運送工作,但倫敦計程車司機腦中海馬迴的體積,要比倫敦公車司機的海馬迴來得大。科普一下,海馬迴這個腦組織掌控著我們的記憶和空間定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