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播有感】EP2. 如何設定正確的目標並保持動力?| 主講人:Ayelet Fishbach
在追尋目標時,最麻煩的事情就是突然失去動力。不只你、我,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釐清問題背後的成因,學界中就有一群專門研究目標和動機的學者,而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 就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位。 (more…)
將大目標「化整為零」,才能讓你無痛達成目標
在行銷業中,行銷人員總是會聰明地呈現商品的價格,好讓你願意掏腰包消費。他們常用的行銷手法之一就是所謂的「化整為零」,也就是著重呈現商品的分期付款價格,而非商品的總價。比如在手機店裡,手機的價格主要都是以分期付款的價格呈現,而總價則是用較小的字體來呈現。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在於,當人看到總價時會覺得自己買不起而不消費,但如果是看見分期付款的價格,人則會覺得金額相對比較小,會讓人覺得自己有能力消費。而由於化整為零後的價格讓人比較容易「消化」,所以行銷人員才會經常使用這個行銷手法。 暫且不論人的這種消費行為是否正確,但從上述的事情中我們就能明白一個道理:當一件事的單位比較小時,它的阻力也會變得更小,會讓人願意採取行動。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也能將化整為零的技巧用在追尋目標上,讓一個大目標變得「好消化」,是否也會讓我們更堅持地追尋目標?答案是肯定的。 化整為零,降低追尋目標的痛苦 關於上述的啟發,我是在最近閱讀的書《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中獲得的。此書主要教導讀者可以如何擺脫短期誘惑,去用心經營更好的未來自我。 就我而言,這本書真的非常好讀,內容包含了許多精采的研究、故事和概念。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就是發現原來「化整為零」的技巧,可以幫助人在感到較少痛苦的情況下,堅持追尋目標。 作者哈爾.赫許菲德(Hal Hershfield)身為心理學和行銷學教授曾經就做過一項研究,證明了化整為零對於追尋目標的好處。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的研究團隊就協同一家科技公司開發了一個軟體來幫助客戶存錢,而這個軟體提供客戶三種不同的存錢方式: 第一種、用戶每月存一百五十美元。 第二種、用戶每週存三十五元。 第三種、用戶每天存五美元。 以一年存錢期限來說,這三種存錢方式最終累積的金額大致相同。第一種方式最終能累積1,800美元,第二種則是1,820美元,第三種則是1,825美元。然而,雖然三種方式累積的總金額相似,但多數的客戶卻是偏愛第三種存錢方式。原因是,相較於一次過存一大筆錢,每天存五美元感覺上沒有那麼痛苦,所以會讓人更願意存錢。 由此可見,當存錢目標被化整為零後,人們就會比較願意採取行動。同樣的,如果你也能將自己的大目標化整為零,針對拆解後的小目標逐個擊破,那麼你就會比較有動力去落實計畫,同時也提高自己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化整為零,更能看見自己的成長進度 此外,將目標化整為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會比較容易看見自己的成長進度,並因此擁有更多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曾經就提出過一個他所謂的「TOTE」模型,這個模型是由測量(Test),執行(Operate),再次測量(Test)以及退出(Exit)四個英文字的字首所組成。 簡略來說,這個模型是指人在追尋目標時通常會先測量自己跟目標的差距,然後透過執行計畫來縮短距離。之後,人會再次測量自身與目標的差距,如果發現離完成目標還有距離,人就會繼續追尋目標;如果發現已經達成目標,人就會「退出」目前的計畫,前往下一個目標。 這個模型跟化整為零的目標有什麼關係?答案是,當你將大目標化整為零後,你就會有數個小目標需要達成。當你依照 TOTE 模型去追尋這些小目標時,你就能從每次的測量中看見自己的成長,並因此受到鼓舞。 當然,對大目標使用 TOTE 模型不是不行,只是這會讓你比較沒有動力去追尋目標。因為經由每次對大目標的測量,你會覺得自己的進度很緩慢,漸漸地這種進步的速度感也會讓你提不起勁。反之,如果是針對小目標來進行 TOTE 模型,你就能更快地從達成的小目標中獲得成就感,使你收穫更多動能。 💡延伸閱讀:《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2個簡單方法,學會如何將大目標化整為零…
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追尋目標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要自己維持充足的動力,直到成功為止。畢竟多數時候人之所以會半途而廢,正是因為中途失去了動力和熱情。 說來,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就有研究已經發現,人在追尋目標的初期階段都會因為過於樂觀、無法預見過程中的困難,而擁有很高的動力。但一旦開始執行計畫,人就會漸漸碰到挑戰,自然而然地,熱情和動力就會因為這些困難而逐漸消退。 不過,這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卻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最近我閱讀的書《高效原力》中就有一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這些知識告訴我們,只要學會找齊動機,我們就能支持自己持續行動,直到實現目標為止。 追尋目標的動機,原來不只有兩種而已 關於做事的動機,你或多或少都應該聽過「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人會以金錢、地位、名聲等外部獎勵作為驅動力,驅使自己做事情;內在動機則是指,人會以使命感、價值觀、熱情等內部獎勵作為驅動力,來提供自己追尋目標的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都應該以內在動機作為原動力,這樣可以讓人在追尋目標時堅持得更久,因為你本來就渴望實現這個目標。反之,如果你是以外在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就有可能面臨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也就是你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外部獎勵才能激勵自己做事情。比如需要更高的頭銜,更多的收入或名聲,才會讓你有行動的動力。 然而,內在動機雖然強大,卻是非常難尋,有時候需要你持續做一件事久了,才會發現自己的內在動機。比如說,鮮少有人是一開始就喜歡運動,只有當人堅持運動很長一段時間、看見一些成果時,才會發自內心喜歡運動。 但難就難在,要如何才能挺過那段「磨煉期」,讓自己成功挖掘做一件事的內在動機呢?方法就是依靠其他的動機來源。你當然可以用外部獎勵來激勵自己行動,但除此之外,也能利用所謂的「內攝動機」(introjected motivation)和「認同動機」(identified motivation)來激勵自己。這兩個新概念,就是我從《高效原力》中學到的。 簡略來說,內攝動機是指你做一件事的原因,是為了規避某種不好的後果,好比說你不想讓自己感到後悔或遺憾,所以才去做某件事。認同動機則是指你做一件事的原因,是認為這件事可以幫助你實現另一個想要的目標。 以理財為例,有的人會積極理財,是為了防止自己陷入財務危機,這就是內攝動機;有的人之所以理財,是為了幫助自己致富,這就是認同動機。 你可以這樣理解,外在動機、內攝動機、認同動機和內在動機都是支持人追尋目標的動機來源。如果你能同時找齊做一件事的這四種動機,將會大大提升你實現目標的成功率,讓你不容易半途而廢。關於這一點,就有學者做過實驗來證明。 💡延伸閱讀:如何更快達成目標?你要先學會消除「次要目標」! 原來最有內在動機的人,不是最撐得的人 這位學者叫做肯農.謝爾敦(Kennon Sheldon),他曾經就很好奇動機是否只能分成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而已,於是開展了一項龐大的實驗來研究。 在這項實驗中,他邀請一群受試者行走太平洋屋脊步道。這項挑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條步道橫跨了美國西部約兩千六百五十英里的山區地形,光是用走的,受試者就要走上好幾個月才能完成征程。 在實驗期間,有些人明顯很快就敗下陣來,這些人通常都是實驗前評估為缺乏內在動機的人。好比說他們參加這項實驗只是一時興起,或只是想挑戰看看而已。而堅持比較久的人,則是那些內在動機較為強烈的人,好比說他們想要完成這項創舉來證明自己,或這些人本身就喜歡健行。 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就如同先前所說,擁抱內在動機會讓人在追尋目標時堅持得更久。不過,實驗有趣的部分還在後頭。 研究團隊在後續的實驗發現,擁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人只是撐得比較久一點,但不代表他們就能完成挑戰。到了某個臨界點時,這些人的內在動機也會崩潰,失去了完成挑戰的動力。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後才能完成挑戰呢?答案呼之欲出,就是那些同時擁有不同動機來源的人。這些人在內在動機崩潰後,馬上就會獲得內攝動機和認同動機的支持。在瀕臨想要放棄時,他們通常都會思考:「我不想放棄,因為這樣就意味著我是個失敗者。」這是來自內攝動機的驅動力;「只要完成了這項挑戰,我就能博得他人的讚賞。」這則是來自認同動機的驅動力。 這些人正是在失去一股動機後有其他動機支撐著自己,所以最終才能完成挑戰。 💡延伸閱讀:《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不同的動機? 從上述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獲得兩個啟發。 首先,當你在追尋一項長期目標時,不能光靠一種動機來支持自己,不論是外在動機或內在動機,還是今天新學到的內攝動機或認同動機。畢竟就像上述研究顯示,只有一種動機的人是很難堅持到底的。 其次,我們在追尋一個長期目標之前,就要聰明的找齊這四種動機來支持自己。 外在動機方面,你可以思考當你完成這個目標後,自己會獲得什麼樣的實際報酬?或者你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為了某種外部獎勵而去追尋目標,這個外部獎勵又是什麼?具體地將外部獎勵列出來,你就會明確知道自己想透過行動來獲得什麼回報。 內在動機方面,你可以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而追尋這個目標?是為了實現某個價值觀、抱負,還是這個目標本身就是你的熱情所在?雖然前面提到內在動機不容易找到,但它卻是一件你值得花心思去思考的事情。畢竟內在動機是所有動機類型中能夠提供你最多動力的來源。…
《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在設定了一個長期目標後,就能每天堅持執行計畫,直到成功為止?這類人非常讓人敬佩,因為他們好像生來就擁有強大的毅力,能夠為自己的目標長期堅持打拚。 撫心自問,我並不屬於這一類人,而且多數人好像也不是,否則就不會有研究調查發現,許多人在月頭設定了目標後,還未堅持到月底就已經放棄計畫。 但,這是否代表多數人都無法實現偉大的目標或夢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我們也一樣能擁有高度的執行力,持續追尋自己的目標與夢想。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就想藉由《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跟你分享一個新的目標管理系統,協助你提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一年十二週計畫: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項年度計畫 這套系統叫做「一年十二週計畫」,意思是將三個月的時間當成一年來使用,讓人在三個月內就實現一項年度計畫。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12週做完一年工作》的兩位作者布萊恩.莫蘭(Brian P. Moran)以及麥可.列寧頓(Michael Lennington)。透過提倡這套系統,他們已經協助過許多組織、公司以及個人提升執行力,讓他們在短期內就實現了許多目標。例如,有的人始終無法減重,但在運用這套系統後,在三個月內就減掉了17公斤;有的人則是將自己的業績與收入提升了65%。 也就是說,若我們也能學習並使用這套系統,就能讓自己在短期內取得豐厚的回報。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也是我想提醒你的事情:這套系統雖然可行,但不見得適用於每一項年度計畫。因為有些計畫一旦縮短了時間來執行,很可能就會影響成果的品質。 以寫作為例,若我的目標是在一年內產出52篇閱讀心得,平均起來就是每週閱讀一本書加上產出一篇心得文章。但假如將這項計畫濃縮成三個月來執行,我每週就得閱讀大約4.3本書,並且產出大約4篇心得文章。 暫且不論這項目標的合理性,光是文章的品質就會讓我感到擔心。此外,在這樣高強度的作業下,還會令我對閱讀和寫作感到壓力,無法從創作中享受到樂趣。 所以,在你學習並使用「一年十二週計畫」時,務必要評估目標的合理性,才去透過這套系統激發自己的潛能,實現你一再拖延的目標。 當然,「一年十二週計畫」還是有許多優點,其中一個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提升人對實現目標的急迫感,進而提高個人的執行力。 一年十二週的優點:壓縮時間框架,提升目標帶來的急迫感 還記得前言提到的那些人嗎?你認為他們為何能為長遠目標努力奮鬥,即使這個目標要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後才能看見成果?答案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目標有某種程度的急迫感。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當你對一個目標感到在意、有急迫感時,你每天就會迫不及待地展開行動,以便實現這個目標。例如,每當考期臨近時,學生都會為了應考急迫感而用功唸書;反之,如果考期比較遙遠,學生就不會感到這股急迫感,平常就可能會疏於學習。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夠對目標感到急迫感時,你就會具備高度的執行力。而這,正是一年十二週計劃能帶給我們的好處。當我們將年度計畫的時間框架從「一年」壓縮至「三個月」時,我們就是把打成目標的期限拉近到眼前,讓自己從中感受到急迫感,並提升自己的執行力。 但話說回來,為何有的人不用壓縮時間框架,也能對遙遠的目標感到急迫感?這可能跟個人的特質或天賦有關,也可能跟個人對不同時間框架的感受度有關。但無論如何,只要你明白,若遙遠的計畫無法引起你的急迫感,你就要學會壓縮時間框架,拉近目標期限,如此就會讓你因為感受到急迫感而提升執行力。 至於要如何規劃一年十二週計畫?以下我就整理書中提到的4個步驟分享給你。 4步驟打造你的一年十二週計畫 步驟1:打造你的願景 書中研究提到,每個人在追尋目標時都會面臨所謂「絕望的低谷」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你會發現自己為了改變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努力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真正的回報。而由於這段時期要承受的「苦」比獲得的「樂」還多,因此會讓人出現放棄的念頭。 值得強調的是,即便是執行一年十二週計畫,你也同樣會面臨「絕望的低谷」;因此,為了防止我們輕易放棄,作者在第一步驟就建議我們打造自己的願景,讓我們在想放棄時能夠回顧初衷,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至於要如何打造願景,你不妨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你的人生願景是什麼?你這輩子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二、你的三年願景是什麼?三年後的你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三、你的一年願景是什麼?一年後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簡言之,透過回答上述問題,你就會對未來擁有清晰的畫面。每當你想放棄追尋目標時,就能透過回想自己的願景,激勵自己撐過「絕望的低谷」。…
如何更快達成目標?你要先學會消除「次要目標」!
文章開始前,想請你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如果想要擺脫手機成癮症,你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二、如果想要更專注地工作,你認為需要怎麼打理辦公桌? 三、如果想要成功減重,你認為應該要怎麼調整飲食? 上述三個問題雖然看似無關,但其實它們都有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要運用「減法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例如,想擺脫手機成癮的問題,人就要刪除會吸引自己持續使用手機的 APP;想工作得更專注,就要減少辦公桌上會讓自己分心的事物;想成功減重,就要盡量減少每日卡路里的攝入量。 也就是說,想要達成某個目標,有時候不一定要做得更多,反而只要降低或消除某些事物,就有可能實現目標。 那麼請你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想要實現一個長遠目標,又該消除哪些事才能增加達標的可能性? 答案就是,你要學會消除「次要目標」(lesser goals)。 消除次要目標,才能更快實現長遠目標 這個概念是我在最近閱讀的書《預見未來自我》時所看見的,它是指那些無法幫助你達成長遠目標的事情。 以減重為例,若你的願望是成功減重,那麼主要目標就是要多運動,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以及擁有充足的睡眠。而其餘無法幫助你,甚至阻礙你達成目標的事情就屬於次要目標,好比參加過多的聚會,經常點外賣吃,或經常熬夜等。 消除次要目標的用意,就是讓你在實現長遠目標時不容易分心,始終如一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畢竟在現實中,人通常會放棄長遠目標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是因為沿途中有太多的事情在吸引自己。 如同前言提到的第二個問題,若人要更專心地工作,關鍵不是要逼自己保持專注力,而是要減少周圍環境的干擾物,避免自己分心。如此,人才能專注在手邊的工作,更快地完成事情。 同理,當你消除了干擾你的次要目標後,你就能把心力都拿去做有益於長遠目標的事,提升你實現長遠目標的可能性與速度。 至於要如何學會消除次要目標?以下我整理了兩個步驟分享給你。 2個步驟,學會消除次要目標 步驟1:找出你的主要目標 如果你沒有一個主要目標作為參考,那麼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想要達成什麼願景,以及應該要消除哪些次要目標。 所以,步驟1就是要來定出你想要達成的主要目標,讓你能以此作為參考,找出要消除的次要目標。以我為例,我在2024年就為「打造部落格」這個長遠目標設定了3個主要目標: 一、2024年12月尾時在部落格累積100篇文章。 二、建立完整的部落格網頁。 三、累積 1,000 名電子報讀者。 雖然這些事情還在初期準備階段,但把主要目標寫下來後,我才能接著進行步驟二,思考有哪些次要目標可能會阻礙我,好讓我進一步去消除它們。 步驟2:找出並消除你的次要目標 來到步驟2,你就要去設想有什麼事情會阻礙你達成上述的主要目標,而這些事情就會是你要消除的次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