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認識一個人》閱讀心得:如何溝通,才能好好地了解別人?3個你要學會的溝通方法!

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實驗。在這項實驗中,一名研究人員假扮問路人,在路上隨機找一位學生問路,想要知道怎麼去校園的某個地方。不過在問路期間,有兩個工人抬著一扇門,粗魯地從他們中間穿過。 但其實,這兩名工人也是研究團隊的成員,他們抬著門穿過去的目的,是為了遮擋學生的視線,好讓其中一位工人跟問路人在學生看不見的情況下調換角色。 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原來團隊是想測試,到底人們普遍在談話時是否會保持專注。實驗結果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在經過重複實驗後,大多數學生完全沒有注意到問路人曾經是換過人的,反而還繼續熱心地指路。 這項實驗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揭露了一個事實:人們很常在跟人講話時都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這導致我們時不時就會錯過別人分享的想法,或者曲解了別人話語的意思。 如果我們一直都保持這種態度去跟人溝通,在人際交往中就很容易會產生誤會,更重要的是,也會讓你很難深刻地去了解一個人。 所以,今天我就想藉由最近出版的書《深刻認識一個人》,跟你一起去了解到底溝通時應該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地跟人有效溝通,從溝通中去深刻了解一個人。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youtu.be/oc394jZ3nTQ[/embed] 深刻認識一個人很難,因為很多人都是削弱者 出版這本書的作者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他是知名評論家和作家,他寫過的多數文章都在網路上被人轉載。而他之前寫的書《第二座山》,更是啟發讀者從新的角度看待外在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心平靜。 在今天這本《深刻認識一個人》中,作者就以溝通為主題,帶領讀者學習正確的溝通方式,在溝通時能夠深刻地去認識一個人。 不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會深刻認識一個人?答案顯然是為了增進感情,但在我看來,這更是為了幫助自己避免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的摩擦。 比如說,夫妻之間之所以會吵架,往往都是丈夫或妻子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沒去深入了解對方的想法,所以才會吵架。或者,孩子可能表達事情時不太清楚,但就因為父母沒去認真聆聽,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才會誤解孩子的意思,導致孩子往後不想跟父母講事情。 因此對我來說,學會深刻認識一個人,目的就是要減少溝通上的誤解,這樣才能有效的增進人際關係。 但作者提到,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人們在溝通時往往就只會把注意力擺在自己身上。 就以作者的考察結果來說,某一天他在離家很近的酒吧裡觀察人們的交流。他發現,整個酒吧裡的人都很喜歡談論自己。期間,他就看到一對約會的男女,男方在約會開始時就不停地講自己的事情,講了十分鐘都沒有停止;而作者觀察女方時發現,她竟然在祈禱,好像是希望能趕緊結束約會。 作者提到,這些在溝通時只談論自己、注意自己的人,就是所謂的「削弱者」(diminisher),顧明思議就是透過強調自己的存在感,來削弱別人的聲音和光芒的人。這些人因為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是很難在溝通時深刻認識一個人的。 💡延伸閱讀:《一切都會好轉的》閱讀心得:從百歲人瑞身上,學習3個經營好人生的智慧 3個原因,說明人為什麼會變成削弱者 然而,是什麼原因讓多數人成為了削弱者呢?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我們反思自己在溝通上的習慣,幫助我們檢視自己有時候是不是不小心就成為了削弱者,所以無法真正的去了解身邊的人。 作者在書中就提出了以下三個原因,說明了為什麼多數人會變成了削弱者。 原因1:人有時候會自命不凡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指出一個現象,人們普遍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複雜,意思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更深刻、更有趣、更高尚。 為了說明這種情況,他就在商學院的課堂上問學生,為什麼他們要從事商業工作。大多數學生都會說,他們想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想要透過自己的能力改變世界。可是,當問他們為什麼其他同學會想從事商業工作時,他們卻說別人是為了錢。 從這個簡單的測試就能看出,人普遍真的會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的想法、行為更獨特且更高尚。而這種自命不凡的習慣,就會讓人在溝通時阻礙自己去聆聽別人的想法。因為當你覺得自己的想法最獨特時,你在溝通時的心態就會是封閉而不是開放的,會認為別人說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原因2:人有時候會以自我為中心…

《高效原力》閱讀心得:工作沒有熱情,是因為你不懂得創造愉悅感!

工作熱情消退一直以來是很多人遇到的問題,這個時候人通常會很厭倦上班,甚至工作時也會感到麻木。 小說家馬修.迪克斯(Matthew Dicks)曾經也有這樣的經驗。在還沒成名之前,他就曾在麥當勞打工。但據他所說,他非常厭倦這份工作,因為每天都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比如每天都是在接單、將漢堡肉翻面、或者是分裝薯條等等。 但某一天不知道是受到什麼事情的啟發,他決定改變現狀。方法不是辭掉這份工作,而是設法讓工作變得有趣。他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試著在顧客點餐後,向對方追加銷售店裡的醬汁。 舉例而言,有一次他就把某個工作天當作他所謂的「燒烤醬日」,當天每一個顧客點餐後,他就會去挑戰自己,向對方推銷燒烤醬。每當顧客被他說服加醬時,他就會感到很高興,就算是失敗了也不用緊,他會激勵自己再接再厲。 結果就因為這種工作上的愉悅感,讓他即使是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也會感到充滿動力和熱情。 雖然迪克斯的做法好像很簡單,但不難發現他的做法也給我們帶來一項啟發:只要能夠在工作上創造愉悅感,我們都能夠重拾對工作的熱情。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uyN4DGVAg[/embed] 為什麼工作有愉悅感,可以讓人重拾工作熱情? 說起來,有個道理很簡單:當人在工作上感到快樂時,自然就會對工作有熱情。但如果問人當中的原因是什麼,好像又不是很多人能夠釐清當中的關係。畢竟這個道理好像就跟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在今天要分享的書《高效原力》中,作者就用了很多科學依據以及實例,跟讀者分享,為什麼在工作上感到愉悅感,會真正影響到人的工作動力,甚至幫助我們重拾已經消退的熱情。 寫這本書的作者是阿里.阿布達爾(Ali Abdaal),他是一位創業家,也是國外知名的 YouTuber,曾經也是一名醫生。他的工作主要是在網路上跟受眾分享生產力策略,幫助受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維持工作熱情。 作者在書中就說到,從他當醫生開始到成為創業家的過程中,他都經歷過很多次工作熱情消退的情況,而每次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的關鍵,就是他所說的「愉悅生產力」,也就是這本書原文書名所說的 Feel-Good Productivity。 不過,為什麼在工作上感到愉悅感,可以幫助作者和一般人重拾工作熱情呢?書中作者就用了「抵銷假說」(undoing hypothesis)這個概念來說明。 所謂的抵銷假說,意思是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是可以相互抵銷的。你想想看,為什麼人會對工作沒有了熱情?通常是因為工作上累積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和壓力。比如人事問題,單調又重複的工作,或發現沒有突破的機會等。 這些負面情緒都會結合起來「抵銷」掉你一開始的工作動力,漸漸地就會消磨掉你的工作熱情。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在工作上創造愉悅感,那麼就能用正向情緒反過來再次「抵銷」掉這些負面情緒,讓自己回到工作熱情滿檔的狀態。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愉悅感不只能抵銷,也能淨化負面的工作狀態 但在我看來,在工作上感到愉悅感,不只是抵銷負面情緒而已,更是幫助我們「淨化」掉失去工作熱情的狀態。 書中就提到,人在職場上混了一段時間後,就可能會陷入三種不同類型的倦怠,它們分別是:疲勞倦怠(overexertion burnouts)、消耗性倦怠(depletion…

《正確犯錯》閱讀心得:學會區分失敗類型,才能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在漫威系列電影中,鋼鐵人應該是不少人都喜歡的角色,我自己就是粉絲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鋼鐵人,一開始是因為他製造的酷炫裝甲;但隨著更多劇情的發展,我更是欣賞他能夠從自身失敗中學習並成長的能力。 (more…)

《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閱讀心得:別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在早上時你承諾自己當晚一定要早睡,但到了晚上時卻沉迷滑手機、看電視,遲遲不肯入睡?你當下心想,自己隔天精神應該會沒問題,所以遲一點入睡也沒關係。 但到了第二天早上,情況跟你昨晚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你感覺很累、睏意滿點,讓你不禁埋怨昨晚的自己為什麼要不守承諾。 說來,這種現象在現代很常見,人總是會承諾現在要做正確的事,讓未來的自己過得好一點,但真的到了履行承諾時,卻反悔沒去做。而在這場「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的戰鬥中,「現在的自己」似乎總是會勝出。 但我們都知道,如果總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未來的自己就會受苦,所以我們都要學會擺脫這種壞習慣。那要怎麼做呢?今天我就像透過《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這本書,跟你分享一個有趣又實用的概念:別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 *我在 YouTube 上也有分享這本書的心得,歡迎喜歡聽書的朋友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bKmpDCZeQ[/embed] 人無法延遲享樂,是因為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 此書的作者是哈爾.赫許菲德(Hal Hershfield),他是一名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研究「未來的自己」(Future Self)這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在此書中,他就分享了大量有趣和富有啟發性的研究,跟讀者分享人為什麼只會重視「現在的自己」的享樂,而忽視了「未來的自己」的福祉。其中,作者就用了一個特別的解釋來說明,那就是人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 你不妨想像一下自己平常會怎麼對待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通常是不會過度理會對方,或交流時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對吧?就算對方開口要你幫忙,你也會先盤算自己是否有時間才去幫忙。 此書,你的心態和行為上通常不會那麼願意為對方付出,對方自然就無法從你身上獲得好處。 同理,由於未來的自己很好遠、很模糊,對人來說就跟陌生人一樣,所以每當要人犧牲短期享樂去成就未來的自己時,人總是會不情願地去犧牲和付出。這就導致人總是把現在的痛苦延遲到給未來的自己,只顧著現在的自己是否過得快樂。 書中就有一項有趣的實驗,能證明人有這種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的習慣。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一群大學生一定要喝下眼前的一杯噁心飲料,但在喝之前他們先要回答三個問題: 問題一、如果「現在的自己」就要喝下這杯噁心的飲料,你會喝下多少分量? 問題二、如果噁心的飲料能夠留到下學期開學才喝,你會給這個「未來的自己」喝多少分量? 問題三、如果是給陌生人喝這杯噁心的飲料,你會給對方喝多少分量? 實驗結果讓人感到訝異,首先,給現在的自己喝的分量是最少得,大約是三個湯匙。給陌生人喝的分量則比較多,大約是半杯。但你猜猜看,受試者給下學期開學後的自己喝的分量是多少?答案是,跟陌生人一樣也是半杯。 由此可見,人真的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成是陌生人,甚至就算知道以後的自己會受苦,也不會在現在就設法降低痛苦。 在我看來,問題就出自於人跟未來的自己缺乏親密度的關係。因為人沒有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一個你真正重視和在於的人,所以才不肯為對方付出。想像一下,如果現在要你付出的對象是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或任何你在乎的人,當他們有需要時,你是否現在就會願意放下手上的事情去幫助他們?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造福未來的自己,就不要把未來的當作是陌生人,而是要設法提高你跟未來自我的親密度,跟未來的自己做朋友。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為什麼人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陌生人?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陌生人?如何能夠克服這個問題,相信我們就能掌握克服短期享樂的秘訣。關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兩個答案。 第一個答案是,現在的你跟未來的你缺乏情感連結。 設想一下,假如今天你聽到朋友說他有個朋友升遷、加薪了,你會有什麼感受?我猜多數人都會無感,畢竟自己又不認識對方,自然在情感上就會少了連結,無法替這個人感到高興。同理,就算你理智上知道延遲享樂有益於未來,但如果你缺少了跟未來自我的情感連結,就還是會將未來的自己當作陌生人,很難真心地為他付出。 說來,這種情況滿正常的,因為我們人類對現況的情緒感受比較深,對未來的情緒感受比較弱。書中舊有研究提到,同樣是贏得一筆等額獎金,受試者覺得現在贏得獎金,會比在三個月後贏得獎金來得快樂。 也就是說,由於我們對未來的自己天生就缺乏情感連結,所以才會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陌生人。…

將大目標「化整為零」,才能讓你無痛達成目標

在行銷業中,行銷人員總是會聰明地呈現商品的價格,好讓你願意掏腰包消費。他們常用的行銷手法之一就是所謂的「化整為零」,也就是著重呈現商品的分期付款價格,而非商品的總價。比如在手機店裡,手機的價格主要都是以分期付款的價格呈現,而總價則是用較小的字體來呈現。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在於,當人看到總價時會覺得自己買不起而不消費,但如果是看見分期付款的價格,人則會覺得金額相對比較小,會讓人覺得自己有能力消費。而由於化整為零後的價格讓人比較容易「消化」,所以行銷人員才會經常使用這個行銷手法。 暫且不論人的這種消費行為是否正確,但從上述的事情中我們就能明白一個道理:當一件事的單位比較小時,它的阻力也會變得更小,會讓人願意採取行動。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也能將化整為零的技巧用在追尋目標上,讓一個大目標變得「好消化」,是否也會讓我們更堅持地追尋目標?答案是肯定的。 化整為零,降低追尋目標的痛苦 關於上述的啟發,我是在最近閱讀的書《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中獲得的。此書主要教導讀者可以如何擺脫短期誘惑,去用心經營更好的未來自我。 就我而言,這本書真的非常好讀,內容包含了許多精采的研究、故事和概念。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就是發現原來「化整為零」的技巧,可以幫助人在感到較少痛苦的情況下,堅持追尋目標。 作者哈爾.赫許菲德(Hal Hershfield)身為心理學和行銷學教授曾經就做過一項研究,證明了化整為零對於追尋目標的好處。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的研究團隊就協同一家科技公司開發了一個軟體來幫助客戶存錢,而這個軟體提供客戶三種不同的存錢方式: 第一種、用戶每月存一百五十美元。 第二種、用戶每週存三十五元。 第三種、用戶每天存五美元。 以一年存錢期限來說,這三種存錢方式最終累積的金額大致相同。第一種方式最終能累積1,800美元,第二種則是1,820美元,第三種則是1,825美元。然而,雖然三種方式累積的總金額相似,但多數的客戶卻是偏愛第三種存錢方式。原因是,相較於一次過存一大筆錢,每天存五美元感覺上沒有那麼痛苦,所以會讓人更願意存錢。 由此可見,當存錢目標被化整為零後,人們就會比較願意採取行動。同樣的,如果你也能將自己的大目標化整為零,針對拆解後的小目標逐個擊破,那麼你就會比較有動力去落實計畫,同時也提高自己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化整為零,更能看見自己的成長進度 此外,將目標化整為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你會比較容易看見自己的成長進度,並因此擁有更多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曾經就提出過一個他所謂的「TOTE」模型,這個模型是由測量(Test),執行(Operate),再次測量(Test)以及退出(Exit)四個英文字的字首所組成。 簡略來說,這個模型是指人在追尋目標時通常會先測量自己跟目標的差距,然後透過執行計畫來縮短距離。之後,人會再次測量自身與目標的差距,如果發現離完成目標還有距離,人就會繼續追尋目標;如果發現已經達成目標,人就會「退出」目前的計畫,前往下一個目標。 這個模型跟化整為零的目標有什麼關係?答案是,當你將大目標化整為零後,你就會有數個小目標需要達成。當你依照 TOTE 模型去追尋這些小目標時,你就能從每次的測量中看見自己的成長,並因此受到鼓舞。 當然,對大目標使用 TOTE 模型不是不行,只是這會讓你比較沒有動力去追尋目標。因為經由每次對大目標的測量,你會覺得自己的進度很緩慢,漸漸地這種進步的速度感也會讓你提不起勁。反之,如果是針對小目標來進行 TOTE 模型,你就能更快地從達成的小目標中獲得成就感,使你收穫更多動能。 💡延伸閱讀:《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2個簡單方法,學會如何將大目標化整為零…

為什麼人總是會半途而廢?原因原來是不懂得尋找動機

追尋目標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要自己維持充足的動力,直到成功為止。畢竟多數時候人之所以會半途而廢,正是因為中途失去了動力和熱情。 說來,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就有研究已經發現,人在追尋目標的初期階段都會因為過於樂觀、無法預見過程中的困難,而擁有很高的動力。但一旦開始執行計畫,人就會漸漸碰到挑戰,自然而然地,熱情和動力就會因為這些困難而逐漸消退。 不過,這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卻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最近我閱讀的書《高效原力》中就有一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這些知識告訴我們,只要學會找齊動機,我們就能支持自己持續行動,直到實現目標為止。 追尋目標的動機,原來不只有兩種而已 關於做事的動機,你或多或少都應該聽過「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人會以金錢、地位、名聲等外部獎勵作為驅動力,驅使自己做事情;內在動機則是指,人會以使命感、價值觀、熱情等內部獎勵作為驅動力,來提供自己追尋目標的動力。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都應該以內在動機作為原動力,這樣可以讓人在追尋目標時堅持得更久,因為你本來就渴望實現這個目標。反之,如果你是以外在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就有可能面臨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也就是你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外部獎勵才能激勵自己做事情。比如需要更高的頭銜,更多的收入或名聲,才會讓你有行動的動力。 然而,內在動機雖然強大,卻是非常難尋,有時候需要你持續做一件事久了,才會發現自己的內在動機。比如說,鮮少有人是一開始就喜歡運動,只有當人堅持運動很長一段時間、看見一些成果時,才會發自內心喜歡運動。 但難就難在,要如何才能挺過那段「磨煉期」,讓自己成功挖掘做一件事的內在動機呢?方法就是依靠其他的動機來源。你當然可以用外部獎勵來激勵自己行動,但除此之外,也能利用所謂的「內攝動機」(introjected motivation)和「認同動機」(identified motivation)來激勵自己。這兩個新概念,就是我從《高效原力》中學到的。 簡略來說,內攝動機是指你做一件事的原因,是為了規避某種不好的後果,好比說你不想讓自己感到後悔或遺憾,所以才去做某件事。認同動機則是指你做一件事的原因,是認為這件事可以幫助你實現另一個想要的目標。 以理財為例,有的人會積極理財,是為了防止自己陷入財務危機,這就是內攝動機;有的人之所以理財,是為了幫助自己致富,這就是認同動機。 你可以這樣理解,外在動機、內攝動機、認同動機和內在動機都是支持人追尋目標的動機來源。如果你能同時找齊做一件事的這四種動機,將會大大提升你實現目標的成功率,讓你不容易半途而廢。關於這一點,就有學者做過實驗來證明。 💡延伸閱讀:如何更快達成目標?你要先學會消除「次要目標」! 原來最有內在動機的人,不是最撐得的人 這位學者叫做肯農.謝爾敦(Kennon Sheldon),他曾經就很好奇動機是否只能分成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而已,於是開展了一項龐大的實驗來研究。 在這項實驗中,他邀請一群受試者行走太平洋屋脊步道。這項挑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條步道橫跨了美國西部約兩千六百五十英里的山區地形,光是用走的,受試者就要走上好幾個月才能完成征程。 在實驗期間,有些人明顯很快就敗下陣來,這些人通常都是實驗前評估為缺乏內在動機的人。好比說他們參加這項實驗只是一時興起,或只是想挑戰看看而已。而堅持比較久的人,則是那些內在動機較為強烈的人,好比說他們想要完成這項創舉來證明自己,或這些人本身就喜歡健行。 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就如同先前所說,擁抱內在動機會讓人在追尋目標時堅持得更久。不過,實驗有趣的部分還在後頭。 研究團隊在後續的實驗發現,擁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人只是撐得比較久一點,但不代表他們就能完成挑戰。到了某個臨界點時,這些人的內在動機也會崩潰,失去了完成挑戰的動力。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後才能完成挑戰呢?答案呼之欲出,就是那些同時擁有不同動機來源的人。這些人在內在動機崩潰後,馬上就會獲得內攝動機和認同動機的支持。在瀕臨想要放棄時,他們通常都會思考:「我不想放棄,因為這樣就意味著我是個失敗者。」這是來自內攝動機的驅動力;「只要完成了這項挑戰,我就能博得他人的讚賞。」這則是來自認同動機的驅動力。 這些人正是在失去一股動機後有其他動機支撐著自己,所以最終才能完成挑戰。 💡延伸閱讀:《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不同的動機? 從上述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獲得兩個啟發。 首先,當你在追尋一項長期目標時,不能光靠一種動機來支持自己,不論是外在動機或內在動機,還是今天新學到的內攝動機或認同動機。畢竟就像上述研究顯示,只有一種動機的人是很難堅持到底的。 其次,我們在追尋一個長期目標之前,就要聰明的找齊這四種動機來支持自己。 外在動機方面,你可以思考當你完成這個目標後,自己會獲得什麼樣的實際報酬?或者你可以思考,自己是不是為了某種外部獎勵而去追尋目標,這個外部獎勵又是什麼?具體地將外部獎勵列出來,你就會明確知道自己想透過行動來獲得什麼回報。 內在動機方面,你可以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什麼而追尋這個目標?是為了實現某個價值觀、抱負,還是這個目標本身就是你的熱情所在?雖然前面提到內在動機不容易找到,但它卻是一件你值得花心思去思考的事情。畢竟內在動機是所有動機類型中能夠提供你最多動力的來源。…

《大膽行動》閱讀心得:管理信念,才能解鎖更多人生成就

人類是一種奇怪的生物,想要打造更好的人生,但又恐懼於失敗,想要學習一項技能,但在內心又會否定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我想要創立一項事業時,內心就會出現自我否定的聲音。比如說:「這件事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都不特別,你再去做有可能成功嗎?」「你都沒有這方面的天分,去做這件事時難道不是浪費時間?」或者「你以前創造了那麼多東西都失敗了,這次又何必再浪費時間?」 這些聲音總是在我想突破自己時出現,每每都會限制了我前進的步伐。你,也會這樣嗎? 我很想變得夠大膽,去勇敢挑戰新的事情,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就在前不久,有一本書叫做《大膽行動》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為光是看書名,我就相信它能夠解決我上述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人會恐懼成長?也許你我都有負面的核心信念 寫這本書的作者是盧安娜.馬奇斯博士(Dr. Luana Marques),她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也被譽為認知行為療法領域中最頂尖的專家。在這本書中,她就透過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帶領讀者破除內心的恐懼,幫助讀者勇敢去挑戰能帶給自己成長的事情。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之所以會害怕踏出舒適圈,通常是因為受到「核心信念」(core beliefs)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核心信念。這個概念是指,我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會型塑我們的信念,進而影響我們將來的表現。好比小時候如果你曾經歷過許多挫折但都一一挺過來的話,那麼這些經歷就會形成你的一股信念,讓你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也讓你在日後面對事情時更有毅力。 不過,核心信念不只有正面而已,也有負面的核心信念。就以作者為例,她在十歲時父母就已經離婚,在此之前她其實有極力去挽救他們的婚姻,可是卻徒勞無功。這件事讓她形成了一股負面的核心信念——我不夠好——而這股信念在日後也讓她害怕去嘗試新的事物。 由此可見,人生成長會受限於你的核心信念,如果你保持比較多的負面核心信念,那麼你的成長就會變得有限。所以作者就建議我們要多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害怕去做某些事?是不是某些核心信念在限制著你,而這些信念又是從何而來?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釐清負面的核心信念,避免它影響你的人生發展 為什麼釐清負面的核心信念很重要?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它會限制你獲得幸福與成長,甚至令你的人生留下遺憾。 作者在書中就分享了一則她治療個案的故事。這位個案叫做菲洛梅娜,從小她就被一對慈愛但年長的夫妻收養。由於她是被收養的小孩,所以從小就缺乏心理安全感,十分害怕跟親人分開。 然而,這種渴望依戀的感受卻形成了一股負面的核心信念,使得她在後來跟男性交往時都會想纏著另一半。如果對方沒有在短時間內跟她聯繫,她就會瘋狂地發訊息給對方。 但正因為這種激進的表現,菲洛梅娜反而很難獲得幸福,因為這些表現都嚇跑了她的前幾任男友,也讓她錯過了一段大好姻緣,令她對此感到非常痛心和遺憾。 透過菲洛梅娜的故事,作者就是要提醒我們一定要盡量去消除負面的核心信念,以免它影響你在人生中的決策,使你越想得到某個東西卻越是得不到。 💡延伸閱讀:《訂做自己》閱讀心得:5步驟重構過去,解放人生可能性! 2個實用工具,擺脫負面的核心信念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擺脫負面的核心信念呢?在讀過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的這兩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你的有色眼鏡,以及制定大膽計畫。 工具1:找出你的有色眼鏡 先說明,這裡的「有色眼鏡」並不是一般所謂的刻板印象或偏見,而是指限制自己的負面的核心信念。作者認為,如果想要擺脫負面核心信念的束縛,首先就要釐清自己想要克服哪些信念。 在這項工具中,作者提出了以下這些步驟: 步驟一、描述會讓你感到不舒服、想逃避的情景。 步驟二、問自己:「在這個情景下,我會對自己說什麼?」 步驟三、針對步驟二寫出的想法,繼續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想法對我意味著什麼?」「這個想法說明關於我的什麼事?」「我為何擔心這個想法為真?」 步驟四、從上述的答案中檢視你可能會有哪些負面的核心信念?這裡提供書中提到的負面核心信念例子:我不夠好,我不信任別人,我一無是處,我配不上任何事,我是沒有人愛的,我無趣又乏味,我受傷了,我很笨。 簡單來說,這四個步驟就是要我們針對一個自己會感到焦慮的情景進行反思,然後從中挖掘負面的核心信念。這樣你就能釐清自己要面對的信念,也才能針對這個信念規劃克服它的行動。…

《訂做自己》閱讀心得:5步驟重構過去,解放人生可能性!

你是否曾因為別人說過的一句話,導致現在的自己沒有勇氣去做某件事?我就有過這樣的經驗。 以前,每當我嘗試減重時,都會想起別人說我無法減重、永遠都會是胖子的畫面。這導致我每次減重看不到成果時,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別人說的話是正確的,讓我認定自己永遠都會是一個肥胖的人。也因為這股信念,總是讓我無法真正地實現減重目標。 是直到後來透過閱讀與歷練,我才發現如果想要成功改變,就不應該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更不應該被過去的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的結果,限制自己未來人生的可能性。 最近我在閱讀《訂做自己》這本書時,就再次有了這樣的體會。這本書讓我重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你永遠可以創造更好的自己,而非被過去發生過的事所束縛。 你,也跟羅莎莉有一樣的經歷嗎? 撰寫此書的作者是組織心理學家班傑明.哈迪(Benjamin Hardy),他著有幾本暢銷著作,這些書的中文版也常見於市面上。比如他與心理學家丹.蘇利文(Dan Sullivan)合著的《收穫心態》就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 作者在《訂做自己》中寫到,許多人總是過度關注自己的過去,尤其是遭遇過的失敗、創傷或任何不幸的事件,導致現在的自己會對想做的事裹足不前。這讓不少人埋沒了自己人生的可能性,也讓人們在晚年時抱憾終身。 曾經,作者在一場會議上就遇到了一位八十幾歲、名叫羅莎莉(Rosalie)的老奶奶,她的經歷就反映了作者前述的情況。 羅莎莉這輩子有個還未完成的夢想,那就是創作童書。但她之所以無法圓夢,並不是因為現實條件不足,而是因為五十年前的一件事,無意間傷了她的心,讓她失去了圓夢的勇氣。 這件事發生在她學習繪畫的課堂裡。當時,當所有學生作畫完畢後,導師就會一一修改每位學生的畫作以及提供反饋。但輪到羅莎莉時,導師卻突然從她手中搶來畫筆,然後在她的畫作上修修改改,用時還比其他同學長。對此,羅莎莉感到十分羞愧,因為她覺得是她畫得太差,所以導師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她身上。 而這件事就讓她留下了不好的回憶,也令她在之後的五十年裡都不敢再作畫。 作者在聽到這個故事時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沒想到只是過去這麼短暫的一刻,就足以改變一個人在未來的作為。 你,也跟羅莎莉一樣嗎?是否曾因為某段不好的回憶,就限制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試著把這件事找出來,因為在後續的內容中,我們將透過書中的練習來改寫自己對這段記憶的看法,避免這件事繼續阻礙你的人生發展。 事情總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而你可以自主選擇 然而,為何我們會被過去的事情影響現在的行為,甚至是自己未來的作為?這就要提到書中一個叫做「敘事身分」(narrative identity)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由社會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McAdams)所提出,指的是人會將過往的所有經驗整合與內化,並塑造自己的身分認同。也就是說,我們會因為過去經歷過的事,在未來對自己抱有特定的看法。 以羅莎莉來說,過去那段不好的作畫回憶,就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畫家,導致她在未來失去了畫畫的勇氣。同理,我們也會因為過去某個失敗的經驗或不好的回憶,就認為自己是不擅長做某件事的人,也因此限制了個人在該領域的可能性。 然而研究發現,其實人對過往的回憶不見得是真實的,有可能是人自己扭曲了當中的真相。 例如,羅莎莉覺得導師之所以用比較長的時間修改她的畫作,是因為她畫得不夠好。但事情的真相可能是,導師覺得羅莎莉畫得不錯,所以才多花一些心思幫助她精進。或者,導師可能當下受到羅莎莉畫作的啟發,才會立即搶過畫筆,在她的畫作上填補細節。只是因為她沒去求證導師的動機,所以才會選擇自己直覺認定的詮釋角度,對這件事產生了負面的看法。 由此可見,一段回憶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而你選擇的詮釋角度就會影響你對這段記憶的看法,進而影響你的敘事身分以及未來的作為。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5個步驟重構過去,解放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就建議我們要學會重新建構過去,改變自己對不好回憶的詮釋角度,這樣一來才能讓自己從回憶中獲取經驗,創造更好的自己。至於要怎麼做?以下就分享書中提到的5個步驟。 步驟1:用「收穫心態」看待過去 要成功重構過去,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收穫心態」(gain mindset),意思就是練習在回顧過去時,以「獲得了什麼」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具體而言,你可以利用書中提到的以下三個問題,作為步驟一的思考練習:…

《一切都會好轉的》閱讀心得:從百歲人瑞身上,學習3個經營好人生的智慧

如果有機會讓你跟一位百歲人瑞交談,你會希望從他身上學到什麼智慧?對我來說,我會想學到經營好人生的祕訣。 然而,現實中要遇見一位百歲老者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有面談的機會。於是,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閱讀——從這些老者身上學習。 最近,我就讀了最新出版的書《一切都會好轉的》,內容就講述了一名百歲人瑞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的人生經歷。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夠一窺這位老者的生活智慧,並且透過學習它們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查理.懷特是誰? 查理.懷特是一位活了109歲的老者,生前是一名成功的麻醉科醫師、全科醫生。前幾年還在世時,查理是少數幾個經歷過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擔任總統的美國人之一;也是僅存少數幾位從二戰中存活下來的軍官之一;更是僅存少數幾名在盤尼西林問世前就開始行醫的醫生之一。 從這些種種的經歷來看,查理的人生確實很豐富,因此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寫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是查理本人,而是他晚年認識的一位朋友大衛.馮.德雷爾(David Von Drehle)。他是一名雜誌編輯與作家,同時也出版過幾本著作。 兩人剛相識時,查理正值102歲,但令作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查理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體力跟活力,以及他那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早年時,查理的父親因為意外而身故,導致他還小時就得在單親家庭下長大。成年後,查理原本可以靠行醫來過好生活,卻正好遇到1929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生活每天都過得十分拮据。 不過,縱使生活給了查理一堆檸檬,但他還是有辦法把它們變成可口的檸檬汁。透過樂觀與積極的行動,查理還是挺過了所有難關,最終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至於他是如何辦到的?說來,當中必定包含了一些運氣成分,但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學習並用於經營人生的,我想就會是以下這三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 3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幫助自己經營好人生 智慧1:做正確的事就對了 什麼是做正確的事?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主觀的答案。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面對某些事情時,什麼才是正確的決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履行這些公認且正確的事。 好比在面對逆境時,不要退縮就是正確的事,而逃避則是錯誤的事。再來,工作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正確的事;而逃避責任則是錯誤的事。 為什麼做正確的事很重要?一個關鍵原因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以查理為例,剛才提到他的父親很早就離世,這導致他們的家庭就此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支柱。當時,查理的母親雖然感到十分痛苦卻沒因此而灰心喪志,反而選擇做正確的事,那就是努力過好生活,撫養幾名兒女長大成人。後來正是母親的辛勞付出,幾位孩子才得以茁壯成長,也讓查理有機會唸書當醫生。 而母親樹立的榜樣就給查理上了重要的一課,並且讓他明白到:在困難的時期只有做正確的事,人才會有機會走出困境。 我很認同查理母親的智慧。畢竟,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挺過逆境,正是在面對痛苦時做出了太多錯誤的決定,才會導致自己一直陷在困境裡。舉凡放棄、抱怨、自怨自艾等行為就屬於這些錯誤的事情。 所以,每當你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不妨就問自己:「我現在是否有做正確的事?」如果沒有,那此刻你就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引領自己走出困境,去往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智慧2:保持學習的習慣 另一個讓我覺得查理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擁有熱愛學習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讓他學得比別人多,也讓他比別人更有創意。 比如在查理的年代,其實並沒有今天所謂的專科醫生,只有全科醫生,也就是任何醫學領域都得有所掌握的醫生。因此,當時的查理得大量學習醫學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然而,他並不覺得龐大的學習內容是一種負擔,反而學得很開心。後來也因為他的勤奮好學與博學多才,讓他在面對一些專科醫生都頭疼的問題時,依然能透過天馬行動卻實際可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在設定了一個長期目標後,就能每天堅持執行計畫,直到成功為止?這類人非常讓人敬佩,因為他們好像生來就擁有強大的毅力,能夠為自己的目標長期堅持打拚。 撫心自問,我並不屬於這一類人,而且多數人好像也不是,否則就不會有研究調查發現,許多人在月頭設定了目標後,還未堅持到月底就已經放棄計畫。 但,這是否代表多數人都無法實現偉大的目標或夢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我們也一樣能擁有高度的執行力,持續追尋自己的目標與夢想。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就想藉由《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跟你分享一個新的目標管理系統,協助你提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一年十二週計畫: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項年度計畫 這套系統叫做「一年十二週計畫」,意思是將三個月的時間當成一年來使用,讓人在三個月內就實現一項年度計畫。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12週做完一年工作》的兩位作者布萊恩.莫蘭(Brian P. Moran)以及麥可.列寧頓(Michael Lennington)。透過提倡這套系統,他們已經協助過許多組織、公司以及個人提升執行力,讓他們在短期內就實現了許多目標。例如,有的人始終無法減重,但在運用這套系統後,在三個月內就減掉了17公斤;有的人則是將自己的業績與收入提升了65%。 也就是說,若我們也能學習並使用這套系統,就能讓自己在短期內取得豐厚的回報。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也是我想提醒你的事情:這套系統雖然可行,但不見得適用於每一項年度計畫。因為有些計畫一旦縮短了時間來執行,很可能就會影響成果的品質。 以寫作為例,若我的目標是在一年內產出52篇閱讀心得,平均起來就是每週閱讀一本書加上產出一篇心得文章。但假如將這項計畫濃縮成三個月來執行,我每週就得閱讀大約4.3本書,並且產出大約4篇心得文章。 暫且不論這項目標的合理性,光是文章的品質就會讓我感到擔心。此外,在這樣高強度的作業下,還會令我對閱讀和寫作感到壓力,無法從創作中享受到樂趣。 所以,在你學習並使用「一年十二週計畫」時,務必要評估目標的合理性,才去透過這套系統激發自己的潛能,實現你一再拖延的目標。 當然,「一年十二週計畫」還是有許多優點,其中一個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提升人對實現目標的急迫感,進而提高個人的執行力。 一年十二週的優點:壓縮時間框架,提升目標帶來的急迫感 還記得前言提到的那些人嗎?你認為他們為何能為長遠目標努力奮鬥,即使這個目標要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後才能看見成果?答案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目標有某種程度的急迫感。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當你對一個目標感到在意、有急迫感時,你每天就會迫不及待地展開行動,以便實現這個目標。例如,每當考期臨近時,學生都會為了應考急迫感而用功唸書;反之,如果考期比較遙遠,學生就不會感到這股急迫感,平常就可能會疏於學習。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夠對目標感到急迫感時,你就會具備高度的執行力。而這,正是一年十二週計劃能帶給我們的好處。當我們將年度計畫的時間框架從「一年」壓縮至「三個月」時,我們就是把打成目標的期限拉近到眼前,讓自己從中感受到急迫感,並提升自己的執行力。 但話說回來,為何有的人不用壓縮時間框架,也能對遙遠的目標感到急迫感?這可能跟個人的特質或天賦有關,也可能跟個人對不同時間框架的感受度有關。但無論如何,只要你明白,若遙遠的計畫無法引起你的急迫感,你就要學會壓縮時間框架,拉近目標期限,如此就會讓你因為感受到急迫感而提升執行力。 至於要如何規劃一年十二週計畫?以下我就整理書中提到的4個步驟分享給你。 4步驟打造你的一年十二週計畫 步驟1:打造你的願景 書中研究提到,每個人在追尋目標時都會面臨所謂「絕望的低谷」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你會發現自己為了改變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努力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真正的回報。而由於這段時期要承受的「苦」比獲得的「樂」還多,因此會讓人出現放棄的念頭。 值得強調的是,即便是執行一年十二週計畫,你也同樣會面臨「絕望的低谷」;因此,為了防止我們輕易放棄,作者在第一步驟就建議我們打造自己的願景,讓我們在想放棄時能夠回顧初衷,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至於要如何打造願景,你不妨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你的人生願景是什麼?你這輩子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二、你的三年願景是什麼?三年後的你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三、你的一年願景是什麼?一年後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簡言之,透過回答上述問題,你就會對未來擁有清晰的畫面。每當你想放棄追尋目標時,就能透過回想自己的願景,激勵自己撐過「絕望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