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行動》閱讀心得:管理信念,才能解鎖更多人生成就
人類是一種奇怪的生物,想要打造更好的人生,但又恐懼於失敗,想要學習一項技能,但在內心又會否定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 每當我想要創立一項事業時,內心就會出現自我否定的聲音。比如說:「這件事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都不特別,你再去做有可能成功嗎?」「你都沒有這方面的天分,去做這件事時難道不是浪費時間?」或者「你以前創造了那麼多東西都失敗了,這次又何必再浪費時間?」 這些聲音總是在我想突破自己時出現,每每都會限制了我前進的步伐。你,也會這樣嗎? 我很想變得夠大膽,去勇敢挑戰新的事情,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就在前不久,有一本書叫做《大膽行動》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為光是看書名,我就相信它能夠解決我上述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人會恐懼成長?也許你我都有負面的核心信念 寫這本書的作者是盧安娜.馬奇斯博士(Dr. Luana Marques),她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也被譽為認知行為療法領域中最頂尖的專家。在這本書中,她就透過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帶領讀者破除內心的恐懼,幫助讀者勇敢去挑戰能帶給自己成長的事情。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之所以會害怕踏出舒適圈,通常是因為受到「核心信念」(core beliefs)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核心信念。這個概念是指,我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會型塑我們的信念,進而影響我們將來的表現。好比小時候如果你曾經歷過許多挫折但都一一挺過來的話,那麼這些經歷就會形成你的一股信念,讓你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也讓你在日後面對事情時更有毅力。 不過,核心信念不只有正面而已,也有負面的核心信念。就以作者為例,她在十歲時父母就已經離婚,在此之前她其實有極力去挽救他們的婚姻,可是卻徒勞無功。這件事讓她形成了一股負面的核心信念——我不夠好——而這股信念在日後也讓她害怕去嘗試新的事物。 由此可見,人生成長會受限於你的核心信念,如果你保持比較多的負面核心信念,那麼你的成長就會變得有限。所以作者就建議我們要多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害怕去做某些事?是不是某些核心信念在限制著你,而這些信念又是從何而來?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釐清負面的核心信念,避免它影響你的人生發展 為什麼釐清負面的核心信念很重要?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它會限制你獲得幸福與成長,甚至令你的人生留下遺憾。 作者在書中就分享了一則她治療個案的故事。這位個案叫做菲洛梅娜,從小她就被一對慈愛但年長的夫妻收養。由於她是被收養的小孩,所以從小就缺乏心理安全感,十分害怕跟親人分開。 然而,這種渴望依戀的感受卻形成了一股負面的核心信念,使得她在後來跟男性交往時都會想纏著另一半。如果對方沒有在短時間內跟她聯繫,她就會瘋狂地發訊息給對方。 但正因為這種激進的表現,菲洛梅娜反而很難獲得幸福,因為這些表現都嚇跑了她的前幾任男友,也讓她錯過了一段大好姻緣,令她對此感到非常痛心和遺憾。 透過菲洛梅娜的故事,作者就是要提醒我們一定要盡量去消除負面的核心信念,以免它影響你在人生中的決策,使你越想得到某個東西卻越是得不到。 💡延伸閱讀:《訂做自己》閱讀心得:5步驟重構過去,解放人生可能性! 2個實用工具,擺脫負面的核心信念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擺脫負面的核心信念呢?在讀過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的這兩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你的有色眼鏡,以及制定大膽計畫。 工具1:找出你的有色眼鏡 先說明,這裡的「有色眼鏡」並不是一般所謂的刻板印象或偏見,而是指限制自己的負面的核心信念。作者認為,如果想要擺脫負面核心信念的束縛,首先就要釐清自己想要克服哪些信念。 在這項工具中,作者提出了以下這些步驟: 步驟一、描述會讓你感到不舒服、想逃避的情景。 步驟二、問自己:「在這個情景下,我會對自己說什麼?」 步驟三、針對步驟二寫出的想法,繼續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想法對我意味著什麼?」「這個想法說明關於我的什麼事?」「我為何擔心這個想法為真?」 步驟四、從上述的答案中檢視你可能會有哪些負面的核心信念?這裡提供書中提到的負面核心信念例子:我不夠好,我不信任別人,我一無是處,我配不上任何事,我是沒有人愛的,我無趣又乏味,我受傷了,我很笨。 簡單來說,這四個步驟就是要我們針對一個自己會感到焦慮的情景進行反思,然後從中挖掘負面的核心信念。這樣你就能釐清自己要面對的信念,也才能針對這個信念規劃克服它的行動。…
《訂做自己》閱讀心得:5步驟重構過去,解放人生可能性!
你是否曾因為別人說過的一句話,導致現在的自己沒有勇氣去做某件事?我就有過這樣的經驗。 以前,每當我嘗試減重時,都會想起別人說我無法減重、永遠都會是胖子的畫面。這導致我每次減重看不到成果時,都會下意識地以為別人說的話是正確的,讓我認定自己永遠都會是一個肥胖的人。也因為這股信念,總是讓我無法真正地實現減重目標。 是直到後來透過閱讀與歷練,我才發現如果想要成功改變,就不應該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更不應該被過去的某一句話或某一件事的結果,限制自己未來人生的可能性。 最近我在閱讀《訂做自己》這本書時,就再次有了這樣的體會。這本書讓我重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你永遠可以創造更好的自己,而非被過去發生過的事所束縛。 你,也跟羅莎莉有一樣的經歷嗎? 撰寫此書的作者是組織心理學家班傑明.哈迪(Benjamin Hardy),他著有幾本暢銷著作,這些書的中文版也常見於市面上。比如他與心理學家丹.蘇利文(Dan Sullivan)合著的《收穫心態》就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 作者在《訂做自己》中寫到,許多人總是過度關注自己的過去,尤其是遭遇過的失敗、創傷或任何不幸的事件,導致現在的自己會對想做的事裹足不前。這讓不少人埋沒了自己人生的可能性,也讓人們在晚年時抱憾終身。 曾經,作者在一場會議上就遇到了一位八十幾歲、名叫羅莎莉(Rosalie)的老奶奶,她的經歷就反映了作者前述的情況。 羅莎莉這輩子有個還未完成的夢想,那就是創作童書。但她之所以無法圓夢,並不是因為現實條件不足,而是因為五十年前的一件事,無意間傷了她的心,讓她失去了圓夢的勇氣。 這件事發生在她學習繪畫的課堂裡。當時,當所有學生作畫完畢後,導師就會一一修改每位學生的畫作以及提供反饋。但輪到羅莎莉時,導師卻突然從她手中搶來畫筆,然後在她的畫作上修修改改,用時還比其他同學長。對此,羅莎莉感到十分羞愧,因為她覺得是她畫得太差,所以導師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她身上。 而這件事就讓她留下了不好的回憶,也令她在之後的五十年裡都不敢再作畫。 作者在聽到這個故事時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沒想到只是過去這麼短暫的一刻,就足以改變一個人在未來的作為。 你,也跟羅莎莉一樣嗎?是否曾因為某段不好的回憶,就限制了自己未來的可能性?試著把這件事找出來,因為在後續的內容中,我們將透過書中的練習來改寫自己對這段記憶的看法,避免這件事繼續阻礙你的人生發展。 事情總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而你可以自主選擇 然而,為何我們會被過去的事情影響現在的行為,甚至是自己未來的作為?這就要提到書中一個叫做「敘事身分」(narrative identity)的概念。 這個概念是由社會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McAdams)所提出,指的是人會將過往的所有經驗整合與內化,並塑造自己的身分認同。也就是說,我們會因為過去經歷過的事,在未來對自己抱有特定的看法。 以羅莎莉來說,過去那段不好的作畫回憶,就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畫家,導致她在未來失去了畫畫的勇氣。同理,我們也會因為過去某個失敗的經驗或不好的回憶,就認為自己是不擅長做某件事的人,也因此限制了個人在該領域的可能性。 然而研究發現,其實人對過往的回憶不見得是真實的,有可能是人自己扭曲了當中的真相。 例如,羅莎莉覺得導師之所以用比較長的時間修改她的畫作,是因為她畫得不夠好。但事情的真相可能是,導師覺得羅莎莉畫得不錯,所以才多花一些心思幫助她精進。或者,導師可能當下受到羅莎莉畫作的啟發,才會立即搶過畫筆,在她的畫作上填補細節。只是因為她沒去求證導師的動機,所以才會選擇自己直覺認定的詮釋角度,對這件事產生了負面的看法。 由此可見,一段回憶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角度,而你選擇的詮釋角度就會影響你對這段記憶的看法,進而影響你的敘事身分以及未來的作為。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5個步驟重構過去,解放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就建議我們要學會重新建構過去,改變自己對不好回憶的詮釋角度,這樣一來才能讓自己從回憶中獲取經驗,創造更好的自己。至於要怎麼做?以下就分享書中提到的5個步驟。 步驟1:用「收穫心態」看待過去 要成功重構過去,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收穫心態」(gain mindset),意思就是練習在回顧過去時,以「獲得了什麼」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具體而言,你可以利用書中提到的以下三個問題,作為步驟一的思考練習:…
《一切都會好轉的》閱讀心得:從百歲人瑞身上,學習3個經營好人生的智慧
如果有機會讓你跟一位百歲人瑞交談,你會希望從他身上學到什麼智慧?對我來說,我會想學到經營好人生的祕訣。 然而,現實中要遇見一位百歲老者並不容易,更不用說有面談的機會。於是,我決定用另一種方式——閱讀——從這些老者身上學習。 最近,我就讀了最新出版的書《一切都會好轉的》,內容就講述了一名百歲人瑞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的人生經歷。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夠一窺這位老者的生活智慧,並且透過學習它們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查理.懷特是誰? 查理.懷特是一位活了109歲的老者,生前是一名成功的麻醉科醫師、全科醫生。前幾年還在世時,查理是少數幾個經歷過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擔任總統的美國人之一;也是僅存少數幾位從二戰中存活下來的軍官之一;更是僅存少數幾名在盤尼西林問世前就開始行醫的醫生之一。 從這些種種的經歷來看,查理的人生確實很豐富,因此一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寫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是查理本人,而是他晚年認識的一位朋友大衛.馮.德雷爾(David Von Drehle)。他是一名雜誌編輯與作家,同時也出版過幾本著作。 兩人剛相識時,查理正值102歲,但令作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查理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體力跟活力,以及他那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早年時,查理的父親因為意外而身故,導致他還小時就得在單親家庭下長大。成年後,查理原本可以靠行醫來過好生活,卻正好遇到1929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生活每天都過得十分拮据。 不過,縱使生活給了查理一堆檸檬,但他還是有辦法把它們變成可口的檸檬汁。透過樂觀與積極的行動,查理還是挺過了所有難關,最終開啟屬於自己的人生。 至於他是如何辦到的?說來,當中必定包含了一些運氣成分,但如果說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可以學習並用於經營人生的,我想就會是以下這三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 3個來自查理的生活智慧,幫助自己經營好人生 智慧1:做正確的事就對了 什麼是做正確的事?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主觀的答案。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面對某些事情時,什麼才是正確的決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履行這些公認且正確的事。 好比在面對逆境時,不要退縮就是正確的事,而逃避則是錯誤的事。再來,工作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正確的事;而逃避責任則是錯誤的事。 為什麼做正確的事很重要?一個關鍵原因是,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以查理為例,剛才提到他的父親很早就離世,這導致他們的家庭就此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支柱。當時,查理的母親雖然感到十分痛苦卻沒因此而灰心喪志,反而選擇做正確的事,那就是努力過好生活,撫養幾名兒女長大成人。後來正是母親的辛勞付出,幾位孩子才得以茁壯成長,也讓查理有機會唸書當醫生。 而母親樹立的榜樣就給查理上了重要的一課,並且讓他明白到:在困難的時期只有做正確的事,人才會有機會走出困境。 我很認同查理母親的智慧。畢竟,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挺過逆境,正是在面對痛苦時做出了太多錯誤的決定,才會導致自己一直陷在困境裡。舉凡放棄、抱怨、自怨自艾等行為就屬於這些錯誤的事情。 所以,每當你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不妨就問自己:「我現在是否有做正確的事?」如果沒有,那此刻你就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引領自己走出困境,去往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延伸閱讀: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智慧2:保持學習的習慣 另一個讓我覺得查理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擁有熱愛學習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讓他學得比別人多,也讓他比別人更有創意。 比如在查理的年代,其實並沒有今天所謂的專科醫生,只有全科醫生,也就是任何醫學領域都得有所掌握的醫生。因此,當時的查理得大量學習醫學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然而,他並不覺得龐大的學習內容是一種負擔,反而學得很開心。後來也因為他的勤奮好學與博學多才,讓他在面對一些專科醫生都頭疼的問題時,依然能透過天馬行動卻實際可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2週做完一年工作》閱讀心得:如何在3個月內,實現一項年度計畫?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麼有些人在設定了一個長期目標後,就能每天堅持執行計畫,直到成功為止?這類人非常讓人敬佩,因為他們好像生來就擁有強大的毅力,能夠為自己的目標長期堅持打拚。 撫心自問,我並不屬於這一類人,而且多數人好像也不是,否則就不會有研究調查發現,許多人在月頭設定了目標後,還未堅持到月底就已經放棄計畫。 但,這是否代表多數人都無法實現偉大的目標或夢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我們也一樣能擁有高度的執行力,持續追尋自己的目標與夢想。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就想藉由《12週做完一年工作》這本書,跟你分享一個新的目標管理系統,協助你提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一年十二週計畫: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項年度計畫 這套系統叫做「一年十二週計畫」,意思是將三個月的時間當成一年來使用,讓人在三個月內就實現一項年度計畫。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12週做完一年工作》的兩位作者布萊恩.莫蘭(Brian P. Moran)以及麥可.列寧頓(Michael Lennington)。透過提倡這套系統,他們已經協助過許多組織、公司以及個人提升執行力,讓他們在短期內就實現了許多目標。例如,有的人始終無法減重,但在運用這套系統後,在三個月內就減掉了17公斤;有的人則是將自己的業績與收入提升了65%。 也就是說,若我們也能學習並使用這套系統,就能讓自己在短期內取得豐厚的回報。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也是我想提醒你的事情:這套系統雖然可行,但不見得適用於每一項年度計畫。因為有些計畫一旦縮短了時間來執行,很可能就會影響成果的品質。 以寫作為例,若我的目標是在一年內產出52篇閱讀心得,平均起來就是每週閱讀一本書加上產出一篇心得文章。但假如將這項計畫濃縮成三個月來執行,我每週就得閱讀大約4.3本書,並且產出大約4篇心得文章。 暫且不論這項目標的合理性,光是文章的品質就會讓我感到擔心。此外,在這樣高強度的作業下,還會令我對閱讀和寫作感到壓力,無法從創作中享受到樂趣。 所以,在你學習並使用「一年十二週計畫」時,務必要評估目標的合理性,才去透過這套系統激發自己的潛能,實現你一再拖延的目標。 當然,「一年十二週計畫」還是有許多優點,其中一個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提升人對實現目標的急迫感,進而提高個人的執行力。 一年十二週的優點:壓縮時間框架,提升目標帶來的急迫感 還記得前言提到的那些人嗎?你認為他們為何能為長遠目標努力奮鬥,即使這個目標要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後才能看見成果?答案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目標有某種程度的急迫感。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當你對一個目標感到在意、有急迫感時,你每天就會迫不及待地展開行動,以便實現這個目標。例如,每當考期臨近時,學生都會為了應考急迫感而用功唸書;反之,如果考期比較遙遠,學生就不會感到這股急迫感,平常就可能會疏於學習。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夠對目標感到急迫感時,你就會具備高度的執行力。而這,正是一年十二週計劃能帶給我們的好處。當我們將年度計畫的時間框架從「一年」壓縮至「三個月」時,我們就是把打成目標的期限拉近到眼前,讓自己從中感受到急迫感,並提升自己的執行力。 但話說回來,為何有的人不用壓縮時間框架,也能對遙遠的目標感到急迫感?這可能跟個人的特質或天賦有關,也可能跟個人對不同時間框架的感受度有關。但無論如何,只要你明白,若遙遠的計畫無法引起你的急迫感,你就要學會壓縮時間框架,拉近目標期限,如此就會讓你因為感受到急迫感而提升執行力。 至於要如何規劃一年十二週計畫?以下我就整理書中提到的4個步驟分享給你。 4步驟打造你的一年十二週計畫 步驟1:打造你的願景 書中研究提到,每個人在追尋目標時都會面臨所謂「絕望的低谷」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你會發現自己為了改變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努力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獲得真正的回報。而由於這段時期要承受的「苦」比獲得的「樂」還多,因此會讓人出現放棄的念頭。 值得強調的是,即便是執行一年十二週計畫,你也同樣會面臨「絕望的低谷」;因此,為了防止我們輕易放棄,作者在第一步驟就建議我們打造自己的願景,讓我們在想放棄時能夠回顧初衷,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至於要如何打造願景,你不妨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你的人生願景是什麼?你這輩子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二、你的三年願景是什麼?三年後的你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三、你的一年願景是什麼?一年後你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簡言之,透過回答上述問題,你就會對未來擁有清晰的畫面。每當你想放棄追尋目標時,就能透過回想自己的願景,激勵自己撐過「絕望的低谷」。…
原來人生要變好,就不能忽視小事的折磨!
你有試過因為容忍一些小事,最後卻讓自己持續受苦嗎?我就有這樣的經驗。 就以前幾年我的蛀牙問題為例,我因為害怕拔牙的痛苦,所以一直沒有拔去已經蛀掉的智齒,導致我在那段時間裡不時就得忍受它所產生的疼痛感。當時我只是心想:反正牙痛並不是每天發生,只要在吃飯時盡量不讓食物卡到蛀牙,這件事應該還是可以忍耐的。 然而,就算我再小心用餐,也會有食物不小心卡到蛀牙的時候。每當此時我都會感到痛不欲生,疼痛感有時甚至會延續數十分鐘。 但就在某天,我忘了是受到什麼事情的鼓舞,讓我鼓起勇氣去拔牙,消除這顆蛀牙帶給我的痛苦。雖然動手術拔牙的過程很辛苦,有時還得忍受麻醉藥無法阻擋的疼痛;但最終我還是成功拔牙,現在也終於不用再受到蛀牙的折磨。 事情小不小,不要從「當下」的程度來決定 經歷過蛀牙事件後,我明白到: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會有些折磨自己的小事,這些事情也許一、兩天發生不算大事,但容忍久了就會像我的那顆蛀牙一樣,持續讓自己感到痛苦。 所以,當你判斷一件事是否嚴重且必須立即處理時,千萬不要只看它「當下」的嚴重程度,而是要從長遠的角度去檢視。換言之,若一件小事當下讓人感到不太痛苦、讓人感覺還算可以忍耐,但長遠發展下去卻會帶給你極大痛苦的,那麼這件事就不再是小事,而是你要立即消除的人生大事。 有了這個概念後,你就能趁著某些小事還未發酵成大事前,盡快去消除它們,避免它們越積越大,最終影響你的生活,甚至毀掉你的人生。 從3個面向挖掘並消除小事,讓人生持續變好 至於要從何處挖掘小事並處理?我認為你可以從這3個人生面向開始探索:人際關係、個人習慣,以及工作習慣。 面向1:處理人際關係的小事,避免小事傷害感情 在《秩序之上》一書中,作者兼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博士(Jordan B. Peterson)講了一個有關他岳父的故事。 他岳父年輕時有個習慣,就是中午會放下工作,回到家中跟妻子共進午餐。妻子通常會為他準備一碗濃湯,以及一份用小盤子裝著的三明治。而這樣的午餐搭配,岳父已經吃了快二十年。 但就在某天,岳父突然對妻子大聲吼道:「我們到底為什麼都用小盤子吃飯?我很討厭用小盤子吃!」當下妻子感到非常錯愕,因為這麼多年來她一直都不知道老公不喜歡用小盤子吃飯。 從這則故事中就能看見,雖然對於感情好的人,我們可以容忍彼此的一些小事;但如果這些小事明顯會讓自己感到不開心的,就應該盡早說出來並解決,以免自己忍耐到極點且情緒爆發出來時,讓不知情的對方感到錯愕,也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你不妨去探究你跟親密之人之間是否有一些明顯不愉快的小事,然後嘗試找個時間與地點跟對方談論一番,徹底解決它們。如此,你就能避免這些不愉快的小事,長期影響雙方的關係。 面向2:消除個人習慣裡的小事,避免惡習毀掉人生 《零阻力改變》中有提到,多數美國人比預期壽命更早死的原因,不是因為先天基因不良或環境中的毒素污染,而是因為個人有太多的不良習慣。好比飲食問題、抽菸、喝酒等。而這些惡習,其實當事人原本就能盡早避免的。 確實,壞習慣對人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壞習慣乍看之下是一種小事,但長久累積下來卻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比如,人當下抽一根菸或許不會對肺部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長期抽菸甚至變成老菸槍,肺部就會出現明顯的損傷。 所以,如果你想讓人生變好,就要去消除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壞習慣。比方說熬夜、抽菸、缺乏運動等小事。透過處理它們,你才能用好習慣去過生活,經營出更好的人生。 面向3:擺脫工作習慣裡的小事,避免職涯成長停滯 工作上,你喜歡聆聽別人的反饋並成長嗎?老實說,我非常喜歡,即使對方是用不客氣的語氣來說我,但只要是有建設性的意見,我都會願意去聆聽。原因之一在於,對方給我的反饋,其實就是我工作上可以改善的小毛病;而這些小毛病,都是人很難靠自我覺察來發現的工作小事。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職涯持續成長,那麼就多去詢問別人有關你的工作習慣,透過改善這些工作小事,我相信你會因此擁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在職涯上持續獲得突破。 結語:不再容忍小事,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 說來,當初我在拔牙後,也是有後悔過為什麼會衝動去動手術。因為在麻醉藥消退後,那些手術後所留下的傷口一直傳來無法掩蓋的痛苦,使我連續幾天都坐立不安。 雖然我當下是感到後悔,但挺過去後,我還是慶幸當初有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因為拔掉了這顆蛀牙後,我的生活的確變得更快樂。 同樣的,消除小事或壞習慣時,也許你會經歷一段稍微痛苦的時期,但只要挺過去,我相信你也能因此獲得蛻變。更重要的是,不再容忍小事,其實你是在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而這項決定,一定會讓未來的你受惠,也讓未來的人生越來越好。 記得,不要再容忍小事,現在就趕緊消除它們。
學會發送「高成本訊號」,讓別人看見你的價值!
你知道嗎?生活中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向別人傳遞「訊號」(signal);而這些訊號都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觀感。 例如,當你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得體時,就是在傳達「你是注重儀容且懂得尊重」的訊號;當你用心工作時,就是在傳達「你是個認真用功的人」的訊號。 為什麼要了解行為會發送訊號?因為這會讓你在職場上做更多正確的事,發送更多所謂的「高成本訊號」,讓同事、老闆,以及客戶看見你的獨特價值,進而給你更多發展機會。 什麼是高成本訊號? 簡言之,高成本訊號是指你的行為背後有著非常高的成本,因此這些行為會吸引別人的注意,去關注你的表現。 舉例而言,準時上班的行為會向同事或上司傳遞一般訊號,讓人知道你有準時上班。這樣的行為不會特別引起別人的關注,因為它是一種常態。 反之,如果你某天特別早到公司上班,就會引起別人的好奇心。因為「早到」的行為傳遞了一種高成本訊號,背後可能涉及你克服了熬夜的習慣,願意早睡早起;也可能是決定改變自我,所以願意提早到公司奮鬥等。 再來,在規定的工作要求外提升工作品質,也是一種傳遞高成本訊號的行為,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像其他人一樣,只做到標準要求就好,而是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去超越自我。這些行為都會引起別人對你的關注,讓你吸引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說來,我本身就有這樣的經歷。 那時候,我正做著一份學術翻譯的案子,而那篇論文有著許多專業術語需要翻譯。為了讓客戶方便對照術語的翻譯結果,我不只仔細進行翻譯,還額外建立了一個 Excel 表格記錄這些術語的中英文對比翻譯。而這一舉動備受客戶的讚賞,後來也讓我陸續從這位客戶身上獲得更多額外的工作機會。 換言之,當你願意持續在職場上釋放更多的「高成本訊號」時,縱使你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回報,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你的訊號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讓你逐漸打開屬於你的機會大門。 訊號除了要成本高,也要持續發送才行 然而,發送高成本訊號固然能引起注意,但也一定要「持續發送」才能獲得別人的長期關注。如同一、兩天早到公司上班固然能引起別人注意,但之後不再這樣做,別人就可能不會再關注你了。 因此,想要透過釋放高成本訊號來吸引機會,你就得「持續地」發送訊號。比方說,要靠認真工作來吸引上司關注,就要每天都認真工作,而不是偶一為之而已;要成為可靠的工作者,工作上就要持續說到做到,累積別人對你的信任感。 到後來你會發現,這些持續進行的高成本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就會凸顯你的職場價值,吸引到屬於你的機會以及獲得相應的報酬。 結語:發送高成本訊號,凸顯自我的價值 有時候,人之所以在職場中沒被看見,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而是沒有透過自己的能力去做得更多,去凸顯自己的價值,結果當然就不會有人看見你。 要知道,當你跟同儕都做著同樣的事情時,若想要脫穎而出,就是要去比拼誰跟願意發送高成本訊號,願意去做出更好的成果、更有價值的事情來凸顯自己的價值,引起上司或客戶的注意。 當你願意長期去這樣做時,我相信,最終你一定都能在職場中,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